刘伟利 - 要炒上太空了 | 巨B讲投资
资本市场的狂欢盛宴总在觥筹交错间悄然变调。当太空旅游股的曲线以引力失控之姿冲破天际,当限量盲盒公仔的市值竟能与科技巨头比肩,我们仿佛听见华尔街铜牛沉闷的低吼——历史总在重演,只是这次换上了元宇宙的外衣。
还记得十七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热吗?一株「永恒奥古斯都」的球茎,足以换取阿姆斯特丹运河畔一栋豪宅。而今,数码时代的魔幻现实主义正在重写这部剧本:某款塑胶公仔在二手市场被炒至数十万港元,交易平台上的喊价声此起彼落,仿佛那不是流水线产出的玩偶,而是米开朗基罗亲手雕琢的大卫像。
金融市场的顶部从来不是用理性铸造的。1929年大崩盘前,擦鞋童都在谈论股票代码;2000年科网泡沫破裂前夕,华尔街分析师开始用「市梦率」取代市盈率。而今,当太空探索公司的火箭还在试验阶段,其概念股已率先抵达月球轨道——这究竟是对未来的精准定价,还是集体催眠下的资产溢价?
物理学告诉我们,任何脱离引力的飞行都需要持续的能量输入。而资本市场的引力法则从未改变:当散户开始教基金经理怎么投资,当理发师推荐太空矿业股票,当上市公司只需将名称加上「元宇宙」就能暴涨,或许正是该检查推进器燃料存量的时刻。
当然,这并非断言盛宴即将散场。资本的狂欢可以持续得远超理性预期,正如凯恩斯所言:「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总能长过你保持偿付能力的时间。」但那些经历过多次周期的老水手们,已开始悄悄调整帆索——他们记得2000年科网股崩溃时,亚马逊从107美元跌至6美元的彻骨寒冷;也记得2007年次贷危机前,华尔街天才们如何将垃圾债券包装成黄金。
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分辨何时该与狂欢共舞,何时该保留离场的车票。当看不懂的资产开始疯涨,与其奋不顾身加入赌局,不如温习金融史里的那句古老箴言:当音乐停止,永远要确保自己不是那个没有座位的人。
市场永远在贪婪与恐惧间摆荡,而人类的集体记忆却惊人地短暂。每一次「这次不一样」的呼喊背后,隐藏的不过是古老投机欲望的数码化变装。星空或许无限广阔,但能穿越周期的,永远是那些知进退、明得失的冷静灵魂。
Collis Capital合伙创始人
刘伟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