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康 - 老人家旅行「无饭」唔得 | 神耆商机

  「今次欧洲之行真系攰到『散』,谂住可以叹下,结果日日要去『揾食』。」刚从瑞士返港的老板揉着太阳穴叹气说。他早前带八旬父母自由行,最耗心力竟然是安抚父亲因连日缺「热米饭」而爆发的焦躁。

  「和老人家出行,好应该跟旅行团,不用烦行程之余,旅行社到哪里去都安排到中餐。」另一老板分享经验:「有时老人家不是抗拒西餐,而是怕冷冰冰的沙律菜。过多奶类和麸质的成分,会令他们肚子不舒服,这好比我们习惯每日要饮咖啡和奶茶。」

  年轻一代视饮食为「体验」,老一辈却当作「医肚」。年轻人莫名其妙,去旅行为甚么要吃平时能吃到的东西?当新一代将异国饮食、夜市「扫街」等视为文化探险,老一辈却坚持要「有米到肚」才舒服,与新世代追求的「打卡价值」截然不同。

  「冇饭落肚,个人冇力气。」这种执着其实是生存记忆的延续。年轻时经历过粮食短缺的长者,会将「安全感」与「热米饭」划上等号,正如美国人旅行找麦当劳;叉烧饭对一些香港老人而言,是异国街头的心理锚点。 上一辈对于「生酮饮食」、「无饭家庭」等生活习惯感到难以理解之时,对市场有何启示?老人家对米饭等传统饮食的强烈执着,这种黏性又反映甚么市场机遇?原来能让长辈在他乡真正放松的,不但是壮丽的风景,而是那萦绕不散的饭气温香。

  在这个追求变革的时代,如何在创新与传统间架起桥梁?毕竟,商业的本质不一定在于改变消费习惯,而在掌握那些深植于岁月中的情感需求。真正的市场智慧,也许是让雪山与白饭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健康教育基金会主席
关志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