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利 - 债务双面刃 | 巨B讲投资

  现代经济体系中,主权债务犹如一把双面刃。二战后美国凭借「马歇尔计划债券」重建欧洲、中国透过地方专项债打造高铁网络,皆证明适度举债能加速基础建设与产业升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开发中国家公共债务占GDP比例每增加10%,若用于生产性投资可使经济增速提升0.5%。  但当债务脱离经济基本面,便成为毁灭性武器。国际清算银行(BIS)追踪数据显示,当政府债务占GDP超过90%,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拖累经济增长0.1%。希腊在2009年债务危机爆发前,其债务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103%飙升至146%,最终引发欧罗区系统性风险。  

  国家破产不同于企业清算,而是一场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灾难。2012年希腊实施资本管制,ATM每日限提60欧罗;2022年斯里兰卡破产后,民众须排队6小时购买汽油。更致命的在于国际信用体系崩溃——阿根廷历经9次主权违约,导致其10年期国债利率长期高达20%,等于被排挤在全球资本市场之外。  破产的传染效应更可能颠覆地缘秩序。2020年赞比亚违约后,中国持有其三分之一的债务,引发西方债权人集体杯葛重组谈判。这种「债务外交」已成为大国角力的新战场,IMF的纾困方案往往夹带私有化、削减福利等严苛条件,形成经济主权的二次流失。  

  要破解债务困局,需建立「智慧举债」机制。印尼的「债务天花板法」将举债上限设在GDP的60%,并要求30%必须用于生产性投资;智利则建立结构性平衡规则,铜价上涨时将超额收入注入主权基金,抵销大宗商品周期波动。 新兴技术正改变债务管理逻辑。区块链债券发行可降低中间成本,2022年世界银行与高盛合作发行首笔全程上链的区块链债券,发行成本节省40%。人工智慧更可即时模拟不同举债方案对经济的动态影响,菲律宾央行已导入AI系统预测债务临界点。  

  债务从来不是原罪,失控才是灾难的根源。当各国央行行长签署债券发行文件时,笔尖流淌的不只是墨水,更是一个世代的未来质押契约。如何在发展需求与代际公平间找到平衡,考验着每个执政者的历史智慧。

Collis Capital合伙创始人
刘伟利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