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康 - 「衰(老)」到无朋友 | 神耆商机

  早前笔者与朋友约了一位大前辈饮茶,点菜时前辈眉头一皱:「其实吃甚么都无所谓,但要手机点餐的,下次就唔去啦。」朋友解释:「其实都可以叫人来落单的。」但前辈依然不悦:「我知道,但这样更加被人白眼和歧视。」

  有研究指在童书、绘本和课本中,超过7成内容提到「老」的形象时,都带有「老妖怪」、「老巫婆」等负面观点。以美国总统拜登为例,早前许多人对其评价均主要针对他的年龄,以及疑因衰老导致脑退化、语无伦次、行动迟缓等,却非他的政见。美国一个退休机构的调查称,全球约93%的老人均面临某种形式的年龄歧视。由此可见,长者被歧视是全球性问题。

  长者在职场上被排斥,甚或难以就业,往往是由于反应较慢、性格固执、体力较差、不懂使用电脑等。除了中低层职位,高层也会受到歧视。有前辈说:「有的中年管理层则最针对和排斥老人家,全因有的60、70岁还不肯退休,更刻意不安排交接。有能者晋升受限,阻人上位即是『断人米路』啦!」

  年事已高,同龄朋友本已「买少见少」,而有些老年人也会宁愿和年轻人交往。有70几岁的老板表示:「我都不想约我以前的朋友啦。我唔钟意老人味,但这不是歧视啊。食饭前一大堆药;食饭后用茶杯洗假牙;老花眼镜又除又戴;说话长气又大声(因为听力不好)等等,想起这些连我自己都感到尴尬。有时间我宁愿约我的后生mentee饮咖啡。」社会对老人的排斥与歧视,加深中年人对衰老恐惧。这是否一个社会问题?换个角度,这又是否一个商机呢?

健康教育基金会主席
关志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