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解决地方债须有耐心 | 恒声集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这个「灰犀牛」已经困扰多年。根据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的估计,若包括「表外债务」的隐性债务在内,中国各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累积高达9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虽然具体数字并非官方发布,且难以估算,但中央政府近年来对处理这块「难啃的骨头」,的确显示出了决心。从2013年7月国务院首次统一对各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的审计,至今已经超过10年。
地方债务问题其实与房地产行业息息相关。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发债所得及财税和土地出让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房地产发展商支付的土地出让金,以及通过「城投债」融得的资金。然而,随中央对房地产行业的整顿,使得前者收入锐减: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字,2023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66287亿元,按年下降10.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入57996亿,按年下降13.2%。
收紧城投融资 降隐性债务规模
无独有偶,在房地产进入冷却期的这些年,发展商减少了置地建房从而让地方政府的收入骤降,恰逢地方政府再难以找到更多投资回报率佳、拉动地方经济的项目,发债及偿债能力下降。根据内地媒体的报道,截至2022年底全国城投有息负债规模达60万亿。而为了不让举足轻重的房地产崩盘,中央不断延缓房产税的实施,新旧收入「青黄不接」让地方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
然而,地方债务在「一揽子化债方案」的落地实施后,通过债务置换展期返还,已经逐步替换为还款期更长、利息更低的专项债,且针对债务率较高、化债力度较大的地区已收紧了城投融资,可以说地方债务风险已得到整体缓解,隐性债务规模逐步下降,只需关注局部风险。
当然,只依靠地方政府自己,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欠佳的债务「高风险」地区,想要一举解决经年累月的债务,可能性不大。因此中央一方面允许部分「高风险」地区的地方政府自主化债,发行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另一方面由中央发债,并转移支付给地方,将地方政府较高的杠杆率转移至尚有加杠杆空间的中央,以较低的叠加举债成本帮助地方度过财政难关。
地方债务「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化解亦不可一蹴而就,相信在中央政府的统筹和优化之下,中央及地方的债务结构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以便精准防控债务风险,保障经济稳定发展。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