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港营商环境仍存隐忧|恒声集
1月4日,标普全球公布最新的香港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2023年12月香港PMI指数升至51.3,创8个月最高,按月上升1.2,连续两个月处于50的荣枯分界点以上,反应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改善程度更是去年5月以来最佳。
然而,在PMI回升的前提之下,业界却普遍对2024年的经济前景不算乐观。虽然去年底至今年初,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在季节性定单的支持下,欧美日等市场基本需求上升、客户采购意欲增加,让企业新接定单量自去年7月以来首次增加。然而,外围需求究竟是「昙花一现」,或是已从低谷回暖,仍须一段时间观察。但在联系汇率的制度之下,若联储局未正式重回减息通道,港元相对坚挺始终不利于进出口贸易、跨境投资,使得港商在外贸易中面临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相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仍是内地的经济环境。虽然根据财新公布的2023年12月中国制造业PMI,由11月50.7上升至50.8,为2023年8月以来高位,亦胜市场预期的50.3,但官方在除夕日公布的制造业PMI指数仅为49,两者之间有一定差距。再加上港企来自内地的新业务连续5个月减少,对前景的悲观情绪其来有自。
笔者认为,作为小型开放经济体的香港,十分倚重外围经济,在强美元、高息、地缘政治冲突、中美竞争加剧的种种不稳定因素影响下,鉴于目前香港的整体社会氛围已经复常,政府今年应将施政重点放在全力拼经济之上。
其实,政府的一系列大型活动已经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一系列「开心香港」及「香港夜缤纷」活动为各区增加了人气及热闹的气氛。然而这类活动一来毕竟是靠公帑的投入才得以维持,二来对季节性及时效性敏感度较高,三则随着财政可能再度录得赤字,能否长久为经济发展「持久供电」,尚未可知。
长远而言,催谷经济需要政府进一步促进香港经济的多元化,减少对单一行业或区域的依赖,尤其应加大对创新研发投入,提升香港的科技水平,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视劳动人口及专业人才的培训及吸纳,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在必要的情况下,为提供广泛就业的香港中小企简化行政程序、降低营运成本,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和发展。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