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提升航运地位刻不容缓|恒声集
日前,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北京拜访国家发改委时,表示特区政府全力巩固和持续发展在「十四五」规划下的「八大中心」定位,确保香港的竞争力和经济持续发展。12月20日,特区政府发表了《海运及港口发展策略行动纲领》,提出四大发展方向、十大策略及32项具体行动措施,全方位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其实,在1987至2004年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香港都是世界第一货柜港,更曾连续11年蝉联。然而,随着内地港口的发展,上海、广州、深圳等迅速崛起成为竞争对手,其他亚洲地区如新加坡等地的港口,亦在全球经济贸易环境和航运业结构变化的进程中逐渐兴起,综合因素导致香港航运地位大不如前,现排名仅全球第九位,2023年更有跌出十大港口的危机。
香港在航运业发展上的优势与不足之处都十分明显。作为拥有得天独厚地理位置、货物可高效进出的自由港,享受「一国两制」之利,香港拥有更为便捷的中国内地市场连接渠道,再加上有金融、贸易、物流、旅游等多个传统优势产业作支撑,以及简单税制、透明法制、良好商业环境等有利条件,是理想的转运和中转港。
然而,受制于土地不足和人才短缺,港口和相关企业在扩建港口和相应物流基础设施、吸纳劳动力方面,面临高昂的成本压力。当其他竞争对手能够享受到更为廉价的劳动力、扩大港口规模及升级智慧化港口管理系统以降低成本时,香港的港口及企业的效率优势逐渐被追平,只能在排行榜上「望尘莫及」。
积极作数码化转型
越是土地资源有限及人手不足,越需要推动航运智能化,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讯息技术,实现港口运营的智能化管理、提升货物流通效率、减少人为错误、降低营运成本,并促进港口、机场和物流的协同运作,在土地及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增加港口的竞争力。目前,香港的设备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海运业数码化转型主要靠个别港口营运商牵头带领,未来政府应采取更积极的措施,促进「智慧港口」建设。
数码化港口可推进航运业向高增值方向发展,配合香港全球第二大海事保赔保险中心、第四大船舶注册处及第五高的航运加注能力,可以吸引更多本地及海外高端航运人才进入行业,同时加强本地人才培训,为航运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此外,在本次发表的《海运及港口发展策略行动纲领》中,政府亦表示正研究对大宗商品贸易等重点海运领域推行税务宽减优惠,并会检讨现行税务宽减措施,并会与大湾区各港口协调分工,构建更强大的区域性航运网络。这些举措都能够提高香港在国际贸易中的吸引力,惟需政府加快脚步,勿让香港航运业落后太多。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