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康 - 长者送殡3种心情|神耆商机
笔者早前出席一个饭局时需提早离席,所以礼貌地和几位有钱长者说:「不好意思,我走先啦!」之后,有前辈提醒我,因为语带双关,他们对「走先」这两个字有忌讳。人年轻时,常常收到婚宴、生日宴或百日宴的邀请;但上年纪后,收到的却越来越多是朋友离世的消息。
去「大酒店」的次数也变得频繁,意味自己也更加接近生老病死的终点站。经常面对死别,当然会无限伤感。一些突然离世的朋友,让老人感到生命脆弱无常,对死亡充满恐惧和焦虑。朋友越来越少,还有巨大的失落和思念,因为与离开的人共度的时光和回忆都会涌上心头,这种悲伤甚至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伤心以外,另一种感觉是「麻木」。一些有钱长者基于他们的身份地位或家族关系,朋友众多,名字不时出现在治丧委员会名单中,经常都送花圈或获邀扶灵。送朋友一程无疑是雪中送炭,一般都会尽量参加。有时每个月都会有人「走先」,甚至一个礼拜走几场。长者通常会慰问一下,鞠个躬,不会停留太久。经历得多了,看惯了「白头人送黑头人」,也有点看化和麻木,人生聚散无常,生死有命,也没有特别难过,当然至亲除外。
第三种心情竟然是「开心」,这绝非幸灾乐祸。有位前辈分享,见到比自己年轻的人离世,特别感觉到自己赚了,有种火海逃生,自己成了幸存者的感觉。香港长者人均寿命80多岁,老人越见到同辈未到中位数就被「点名」,甚至「打尖」,自己就越觉得有更大机会长寿一点。除了感恩,自己也能微笑到最后,看到他人「收尾𠮶两年」。虽然这个想法有点阿Q,但也不无道理。
健康教育基金会主席
关志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