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外劳应政府优先|恒声集

近日,因应惩教署重建荔枝角收押所并将引入「智慧监狱」元素,在立法会工务小组委员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及讨论。长远来讲,「智慧监狱」能够有助于减少人手需求、改善惩教人员的工作环境、减省工作压力,是必然之趋势。

而本次讨论,给笔者较大的启发,则是因大型的基建项目往往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是否可以考虑优先将输入劳工供应至政府部门或公营项目,从而在短期内缓解人力短缺带来的种种不便。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能够让外劳供给更符合自由市场的原则。目前,为了不扰乱本地就业市场,政府制订了不同工种的薪酬标准,确保输入劳工的工资不可低于相关职位的工资中位数。然而,早前却有劳工团体指出,有无良雇主利用外劳对法律法规的认知缺乏,在帐面上支付薪酬之后,私下向外劳索取回部分薪金,对输入劳工及本地雇员的权益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若将劳工输入限制于政府公营项目之中,则可以规避这一问题,甚至提供统一的食宿安排,让外劳的权益得到合法的保障。

其次,这亦与政府所坚持的「量入为出」的财政收支原则相符。以上提及的这种手段固然不合法规,但亦变相体现了部分输入劳工事实上可以接受较低的薪酬。若政府能够与外劳进行磋商达成工资水平及工作条件方面的一致共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项目的公帑支出,有助于政府减少开支、稳健财政,同时亦在短期内解决「人荒」的困境。

此外,这亦可避免扰乱本地自由市场中的劳资关系,避免政府与业界「抢人」的情况。这可以释放被公营项目占据的本地劳动力,尤其一些低增值、非技术/低技术或厌恶性工种。本地雇员重新流入市场,保障就业市场根据供需关系自由运作,部分商家亦无法通过「灰色地带」克扣外劳薪酬,从而减轻本地劳工市场的竞争压力,雇员在自由市场中寻找更具挑战性、高薪酬或更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工作机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就业前景。

正如行政长官在最新的《施政报告》中所提及的,目前的输入劳工机制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属于有时效性的非永久措施。将输入劳工尽量限制于公营项目内,当人手短缺之逼切性有所降低,政府可以较为灵活地及时作出调整,保障整体就业市场稳定发展。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