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经济转型以创新内需为重|恒声集

上周五,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最新进出口数字,显示9月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74万亿元人民币,虽然9月份按月减少3个工作日、按年减少1个工作日,但仍创下今年以来的单月最高数字。以美元计价的商品进出口数字按年下降6.2%,出口较8月份的降幅8.8%有所收窄,亦优于预测,可见外贸运行呈现出的积极变化。

由于PMI(采购经理指数)连续4个月录得轻微升幅,并于9月份首次在半年内重回经济扩张区间(50.2),经济恢复向好的趋势使8月及9月的出口规模连续扩大,两个月的出口数量分别按年上升5.9%及7.9%。今年首3个季度,内地的进出口总值达30.8万亿元,按年轻微下降0.2%,但仍基本与历史较高水平持平,其中出口按年增长0.6%,在国际需求压缩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之下,已属难得。

今年上半年,内地的外贸数字可谓「半点不由人」,几乎完全取决于美国加息步伐及海外消费力恢复。在被动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出口在GDP的比重逐年下降,牵涉到广大就业人口的外贸行业如何进行产业升级需要格外谨慎处理。

首先,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才能促使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型为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被誉为外贸「新三样」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就极佳地体现了外贸产业升级的优势——政府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鼓励企业扩大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减少对资源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的依赖,以促进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拓展高端市场。

服务业成恢复经济重要支撑

当然,通常高附加值的产业必然伴随就业机会减少的难题。因此,应重视服务消费对内需及就业的推动力。

今年以来,服务消费在内地消费市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供需两旺的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持续恢复的重要支撑,一方面不但可以满足消费者在疫情之后的「体验型」消费需求,促进居民消费,从而减少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提高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外贸领域庞大的岗位缺失,创造更多有行业发展前景的职位,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出路。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