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凡 - 商品货币区间整固|汇市焦点

自从7月中下旬见底以来,美元指数反弹了超过5%至105.3左右(为3月份以来最高)。

不过,这段时间美元的走强背后的原因并非一致。7月至8月期间,美元的走强主要由美国国债收益率显著上升所带动。与此同时,中国一系列经济数据表现疲软。因此,当时,市场避险情绪高涨。结果,低息货币日圆和人民币,以及对风险敏感的商品货币表现疲软。相反,市场对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持续加息的预期,则支持三种欧洲货币上扬。

踏入9月,美元指数进一步上升,但背后原因不再是高美元利率,而更多是对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经济分歧的观点,支持美元向上。因此,近期表现相对疲弱的主要是欧洲货币,尤其是欧罗区和英国PMI数据疲软,令市场削减对两间央行未来的加息押注。相比之下,商品货币表现较为稳健。

澳加仍有机会再加息

首先,就货币政策而言,市场预期美联储本周几乎没有可能加息,而11月加息的机会也不足50%。因此,虽然市场对澳洲、纽西兰和加拿大加息的预期也较低,但不至于进一步压低商品货币。而事实上,近期澳储行和加拿大央行都表示保留进一步加息的选项。而加拿大和澳洲超乎预期的8月就业数据也为当地央行进一步收紧政策提供了依据。

其次,就大宗商品市场状况而言,虽然欧洲和中国经济令市场感到担忧,但美国数据增添市场对当地经济实现软著陆的信心。另外,中国疲弱的经济并没有影响该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反而,8月中国铁矿石进口量按月增长13.8%。近期中国推出一系列刺激股市、楼市和信贷的措施,而最新数据也显示经济稍微改善。

至于油市方面,最近API和EIA报告显示美国每周原油库存持续大幅减少,反映供不应求。OPEC+的几个主要产油国更宣布将减产计划延长至年底。因此,美国原油价格由于8月低位上升至超过10%至每桶90美元左右的水平,为去年11月以来新高。稳健的大宗商品价格,支持商品货币保持稳定。

第三,除了日圆以来,澳元、纽元和加元的净短仓维持比较大的规模,截至9月5日,澳元和纽元的净短仓分别增加值去年2月和10月以来最大规模。另外,年初至今,三种商品货币依然是日圆以来表现最弱的G7货币。因此,这些货币进一步下跌的空间相对有限。

展望未来,若市场对美国经济相对强劲的看法,转化为对美联储加息押注的增加,美元和美债收益率可能进一步向上。届时,商品货币也将难免受压。不过,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徘徊,以及商品货币的空仓已经较多,意味商品货币未必持续下跌。笔者预期短期内澳元、纽元和加元相对美元将分别在0.6350、0.5840及1.37左右找到支持。

星展香港环球市场策略师

李若凡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