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亨 - 全球减碳之路|财股魔镜

本周我们来看看全球在碳信用和开发各种除碳技术方面的最新发展,今年5月欧盟的「碳边境调整机制」法案生效,将根据进口产品的碳强度征收额外关税。在气体排放要求日趋严格下,排放交易计划(ETS)作为一种广为认可的政策工具,通过为特定行业设定温室气体排放上限来控制排放量,让企业灵活选择如何减排,还可以推动清洁技术创新和发展。如Tesla向传统汽车制造商出售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碳信用,以助他们符合欧盟和加州的排放规定。

尽管目前大多数碳市场属于自愿性质,但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建立全国碳信用交易所,如中国拥有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后是欧盟和其他国家。香港虽然没有设定强制碳排放交易市场,但为促进香港和内地碳相关产品交流,自去年起香港也推出自愿碳市场。

现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仍占据碳排放很大份额,部份公司虽已开始投资可再生能源,但有报告指出,到2022年这些公司在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中不过略高于1%,显示其转向可再生能源的步伐缓慢。

美国最大石油公司ExxonMobil收购当地最大的二氧化碳运输管道营运商Denbury,其二氧化碳管道经其墨西哥湾沿岸的炼油设施,可生产低碳氨,并将二氧化碳泵入老化的井口中,有助抵销碳排放。另外,西方石油得到美国能源部的补贴,最近以11亿美元收购捕获碳排放科技公司Carbon Engineering。这类减碳计划目标是在可以继续生产石油的同时,也进行绿色转型。

此外,支付平台Stripe推出Frontier,准备在2022至2030年之间,以9.25亿美元资金购买永久除碳量,并得到Alphabet、Meta、Shopify和McKinsey响应。

早期重新造林和增加碳储存行动虽然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排放,但这类除碳技术也遭遇一些挫败,据UNFCCC说法,这些除碳活动可能会对环境和社会构成一定程度风险。由于气候变化仍是人类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读者可留意石油与天然气公司能否实现其绿色转型承诺,因为只有透过实际行动来达到减排目标,才能真正应对全球气候危机。

博誉顾问集团资深顾问

周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