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建文化中心须融入本地特色|恒声集
日前,笔者出席了文化委员会的会议,与其他委员共同商讨香港文艺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策略及措施。会上,不少委员都十分鼓励文化创新,并认为应该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港举办展览,并在本地进行创作,培养新的艺术潮流、引领文化发展。
以上倡议,笔者自然十分认同。然而,在创新与交流及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亦需兼顾本土文化和艺术的保育和扶持,重视港式文化的独特性在国际上的吸引力。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独树一帜的城市文化品牌,成为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真正意义上的文艺交流中心。
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英国殖民地历史和现代国际影响的港式文化,对于本地居民及全球游客来讲,都独具魅力,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亦不容小觑。这一点从占本港游客比重最高的内地游客身上,可见一斑。日前,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迎来20周年的里程碑。
旅游业占港GDP比重续升
根据旅发局的数据显示,内地游客从2002年的683万人次,并在2018年达到5080万人次的峰值,让旅游业占本港GDP比重从2003年的2.5%上升至4.5%,就业人数亦从15万增加至几乎翻倍。
在「个人游」政策启动的初期,大部分游客访港目的,都是为了体验别具一格的香港建筑、城市规划、美食文化等,既保留了中华传统风格,又融入了殖民地时期的西方特色;到了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内地居民的收入及消费力的显著提升,让不少访港游客都为香港「购物天堂」的美誉而来,购买价格相宜、品质有保障而在内地又较难买到的商品,体验国际都会的氛围。
访港旅客重视「深度游」
随著内地的商场及餐厅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尤其在疫情后,访港旅客更加重视「深度游」,对旅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更追求文化艺术方面的体验感而非普通的消费,戏曲中心、「M+」、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演唱会、电影、艺术展等文娱活动,亦是不少旅客的访港目的。笔者今年亦亲身发现,无论前往长洲观看及拍摄太平清醮的盛况,或是在纪录龙舟赛事的过程中,都不难发现来自内地及海外的游客,他们对香港本地节庆的兴趣正是港式文化吸引力的体现。
发展一个成熟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其实并无固定标准,否则千篇一律的模式,只会让文化艺术交流的过程固化,无法迸发出新火花。反之,香港需要积极发展及向外宣传本地文化,投入更多资源支持宣传香港、传扬香港文化项目,例如一些影片制作及书刊出版等。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