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印度难成新世界工厂|恒声集

印度近年发展势头之迅猛,让投资者纷纷关注。过去3年印度股市表现十分亮眼,其SENSEX指数已从2020年最低位25700点,上涨至64300点的历史新高。

根据高盛最新预测报告,中国将于2030年后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经济体,而印度将于2075年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印度经济前景被广泛看好,一方面,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不但在今年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而且其人口结构十分健康,人口增长将延续至2064年才达峰值,每年都可为劳动市场注入过千万新血,不但能够提供充足劳动力,更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另一方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印度今年人均GDP将达2600美元,并在2025年超过3000美元。历史上,1972年的日本、2007年的中国,都在达到人均GDP 3000美元节点后,人均购买力、国内消费持续增长,经济和内需进入高速上升期。

当前印度让不少人联想起约30至40年前的中国,认为机遇无限的印度可成为继中国之后的下一个「世界工厂」。笔者认为,印度发展潜力无疑是巨大,但若将印度视为下一个「造富」福地,则需要谨慎三思而行。

首先,根据该国201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全国识字率仅74.04%,其中男性82.14%、女性65.46%。劳动力质素相对低下的结果,可参见苹果于印度设厂经验,在印手机零件厂良率仅约5成,只可满足要求的一半。

加上印度对农业采取保护主义,导致劳动力向第二产业流动的驱动力有限,因此印度虽拥有全球近2成处于工作年龄的青壮人口,但劳动人口是否能适应对从业人员要求愈来愈高的现代制造业,仍有待商榷。

其次,印度的基础建设、制造业产能亦难以在短期追赶世界上的工业大国。2022年,印度制造业产出占全世界仅3%,相对于中国31%的占比仍有十分大的进步空间。

以当前最受关注的半导体产业为例,无论是人才储备、外贸物流基建、水、能源等多方面分析,印度都难以承担庞大定单量,而最近富士康宣布退出在印度的一项195亿美元的投资项目,便是个中困难的体现。

归根结柢,当前涌入印度的外资,有多少是因为看好印度的前景,又有多少是由于美国鼓吹的「去风险化」,而选择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6月20日,印度总理莫迪访美之后,多间美企随即宣布将对印度进行投资。

但印度政府为保护本土产业,倾向以各种理由向外资企业征收大额罚款,不但是中国的小米、OPPO,甚至亚马逊、Google、三星都不能幸免。若外企要对印度进行投资,则需清楚考虑是否「有福消受」。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