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参建助提速 提高诱因增建屋
政府强调已觅得足够用地,满足未来十年的公私营房屋需求,但实际落成量却仍是「头轻尾重」,导致公屋轮候时间难以迅速回落,各类资助出售房屋长期一屋难求。政府加快建屋困难重重,原因之一是建造业界面对人手短缺。就此政府日前宣布推出「行业输入劳工计划」,包括为建造业输入最多1.2万名外劳,以解业界的燃眉之急。
另一原因是负责规划、设计及监督相关公营房屋项目的部门和机构,亦同样面对一定程度的人手不足。加上政府内部规条多、手续烦,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欠理想等,限制了公营房屋的推展速度和综合产能。加快及增加建屋量的方法之一,是善用私人市场力量和公私营合作模式。
香港于70年代首次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便已同步引入私人参建模式。首两个落成的私人参建项目为油塘中心及屯门置乐花园,当年推出录得高达38倍超额认购,反观同期由房委会及房屋署自行兴建的居屋项目,超额认购比率一般只有个位数,反映公众对于由私人发展商设计及兴建的楼宇颇有信心。总计历年来的私人参建居屋项目有近50个,绝大部分都质素良好,设计各具特色,深受市民欢迎。直至2002年政府因楼市下滑而宣布停建及停售居屋,私人参建计划才同步叫停。
故此,房屋局日前公布的私人兴建资助出售房屋先导计划「乐建居」,概念上其实并非全新事物,但当局亦有根据过往经验和近年的市场变化,对私人参建的模式和条款作出多项调整,以充分利用发展商在建设速度、市场触觉、多元设计及优质用料等方面的优势,同时有效保障纳税人和楼宇买家的利益。
先谈较传统,由发展商竞投政府土地再建屋发售的模式。政府首先会推出三幅地皮作试验,其中两幅分别位于柴湾及东涌,合共提供约2300个单位。当中7成规定为实用面积不少于375平方呎的中至大型单位,细单位面积亦不得少于280平方呎,以免像某些私楼项目般出现大量「纳米」单位。但当局不会对其屋苑布局、楼宇设计、单位间隔或装修用料等作过度规管,让发展商发挥创意,改善近年的新居屋单位被指缺乏特色,设计与质素与出租公屋全无差别的问题。
此外,有别于过往的私人参建居屋,「乐建居」将不设政府「包底」回购机制。发展商为了尽快售出所有单位让资金回笼,自然要确保其设计与质素有一定水平,不会将货就价或刻意拖慢施工。当局又规定「乐建居」单位的售价为市价的六五折,折扣率略低于最近几期的居屋,但发展商必须在指定的较短时间内一次过放售所有单位,不能「唧牙膏式」分批加价推售。
至于何谓「市价」,将由发展商提出建议,房屋局把关审批。笔者认为有关市价厘订机制必须公道、清晰和透明,避免政府被人「揾笨」,但同时也要避免发展商觉得自己会被政府「揾笨」,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质的发展商参与。
「乐建居」还设有另一种模式,由发展商申请改划私人土地作住宅用途,用于兴建资助出售房屋单位。政府在计算住宅部分的补地价金额时,只会向发展商收取市值地价的三分之一,非住宅部分(例如商场)就收回十足的市价。至於单位售价则同为市价的六五折。
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新合作模式,不仅借助发展商的建屋力量,还希望善用其下土地作公营房屋用途。有业界人士反映,该模式下发展商承受的风险较大,诱因却不足,尤其在现时至未来几年的可见市况和高昂建筑成本下,除非地皮位置相当优越,否则发展商在补地价时省下的三分二地价,很可能弥补不到单位出售时少收的三成半呎价,令他们得不偿失,不如将土地留作兴建私楼或其他发展。
当然,发展商还须考虑,假设他们并非透过「乐建居」计划来申请改划有关土地,政府便未必愿意提供周边的基建及社区配套设施,城规会亦未必会批准有关改划申请,或者即使批准改划,其核准地积比也可能会大减。
「乐建居」是个先导计划,希望政府会因应市场反应及实践情况不断优化,做到「七一讲话」强调的「将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为市民提速、提效、提量、提质觅地建屋。
2023年6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