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价是只升不跌的神话吗?

一向以来,香港楼价大涨小回,想置业的准买家总是觉得楼价过高,心里忿忿不平。于是坊间就有「打破楼价只升不跌神话」的言论,将楼价下跌讲成是一种神话,可见在港人心目中,买楼有多困难。港府为了顺应民意,不断强调楼价超出首置者负担范围,更要全力帮助首置者买楼,于是不但让1000万以内的物业可承做9成按揭,更罕有地减少这个范畴的买楼印花税,鼓励首次置业者买楼上车。

楼价是否只升不跌?当然非也,香港楼价在去年就下跌了15.5%。外界总是有错觉,以为投资买楼就会赚钱,否则那些资深投资者财富为何这么多。其实,投资物业风险不小,如果是短线投资更加输多过赢,大家不妨去了解一下,在额外印花税(SSD)措施下,购买物业在3年内转手的个案几乎全部亏损,而5年内新楼再转手的成交也是输多赢少,这些亏损个案经常在报章媒体上可以看到。

楼宇本身不只是居住用途,也是一种投资工具,鼓励首置者买楼,还借给他们9成按揭贷款,做法其实风险很大,市场上出现的负资产个案,相信多数跟9成借贷有关。此外,买卖楼宇是需要支付很多费用的,包括印花税、装修、佣金和律师费等等,楼价升幅1成可能只是打个平手,如果帐面平手或出现亏损,就损失惨重了。那么为何还有人赚钱,因为他们是长线投资者,持有物业的时间至少十年八载。

发展商难改变定价克制策略

再说近期新楼十分畅销,业界与媒体又开始营造争相入市气氛。但并非个个新盘价格相若,不同发展商于同一个区域的楼盘,定价可以相差2到3成,稍有不慎选择错误,便已成为负资产一族。即使是同一个发展商,也常有减价促销情况发生,就如近期屯门有大型新盘减价15%推出第二批单位,虽然被火热市场抢购一空,但可怜第一批单位的买家,刚买了几个月,物业还未入伙,就已经丢掉了首期。

近年来,新楼优惠促销时有所闻,尤其是货尾单位更为常见,如果一个楼盘只售出6到7成单位,余货对于发展商和之前的买家都是痛苦的事情,因为促销货尾的方法只有减价和加佣。首季楼市表现不错,通关效应和累积购买力得到消化,楼价也录得轻微上升。然而,今年首季刚获批准预售楼花的数目就有1.3万个单位,加上之前大量的积存和未来的供应,估计可以出售的新盘有近4万个,除了继续克制的定价策略,地产商还能有其他选择吗?

2023年4月17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