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美元霸权开始松动|恒声集

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日前公布,今年1月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美元占比降至40.12%(前值41.89%),欧罗则从去年12月的36.34%上升至37.88%,两者之间的差距收窄至2.24%;而人民币虽然依然在支付货币排名中维持第5位,但比重却按月下降0.24%至1.91%,比去年同期的3.2%比重下降幅度则更大。

笔者认为,这串数据背后释出的信号并不简单,跨境清算系统的多元化及本币结算的趋势,都让美元的霸主地位,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一方面,各国都在积极建立本国的跨境清算系统。无论是俄罗斯自2014年出兵克里米亚后开发的本国金融讯息传递系统(SPFS),欧罗区的TARGET2,抑或是中国推出的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都有一定的国际支付功能。虽然大部份国际贸易仍须通过SWIFT报文系统完成,但随著欧美先后将伊朗、俄罗斯逐出该系统,SWIFT的公信力下降或会愈来愈明显。
各国力建跨境清算系统

即使SWIFT不会被完全取代,但相信不少国家都会寻求国际清算多元化,逐步减少美元交易体系对国际贸易的控制和影响,促使本国金融机构加入更多跨国支付系统。而由于中国作为逾百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人民币的跨境支付系统亦被视为热门的「备选方案」,近日柬埔寨国间银行正式申请加入CIPS系统便是一个例子。

另一方面,本币结算和货币互换亦称为国家间金融合作的重点发展方向,令交易变得更公平、高效。作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已与俄罗斯、阿联酋、伊朗等国实现了双边本币贸易结算的安排,启动了「石油人民币」的发展进程,此举或将带动其他大宗商品的结算货币结构变更;而在印度方面,亦正与阿联酋探讨使用本国货币进行非石油贸易。

除此之外,巴西与阿根廷共同宣布创建「南方」SUR,作为南美洲的共同区域货币、伊朗及俄罗斯正共同创建由黄金支持的稳定币、金砖国家将于今年8月的南非峰会上讨论统一货币的可行性,种种消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世界货币结构的多样化和公平性,共同约束美元货币体系滥用其过度弹性的特权对别国的经济收割行为。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