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亨 - 加息周期对金融投行冲击|财股魔镜

本周我们从最近金融股发布业绩来看看宏观经济对百业之母的金融业冲击。摩根大通(JPM)、美国银行(BAC)、花旗(C)及富国银行(WFC),这四家美国最大银行最近发布的第三季财报,即使其中有些营收录得年比衰退、净利双位数下滑,却都胜于市场预期。虽然理论上银行会受惠加息周期,增加它们的息差收入,可是这未能抵销投行业务手续费收入与资产管理业务的倒退,以及提高信用损失准备金和未如理想的投资回报。

例如摩根大通、花旗及美国银行在第三季分别进行15亿、16亿及接近9亿美元的拨备,以弥补宏观经济前景恶化带来的潜在损失。一些分析师指出,美国最大的六间银行至2022年底预计将拨出总计45亿美元的准备金。不过相比上次的金融危机,美国的银行大部份都有较充足的资金,来应对经济衰退,反映在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Common Equity Tiered One Capital(CET1)平均维持在12%以上。

问题在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剧,造成市场波动,从而影响IPO,M&A及投资相关等业务。上述所有主要银行以及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其他投行业务第三季均出现超过40%至65%的跌幅。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高盛,它再度宣布计划将业务重组,为三个部门以增加收入,重新专注于投资银行业务。这似乎回应投资者早前对高盛的疑虑,当中包括个人贷款、金融科技(如Apple Card)在经济放缓期间逊色的回报。自2018年现任CEO获任命以来,这样的大银行在四年内进行第二次重组相当罕见。

投资银行向来是金融业的顶峰与银行家引以为豪的标志,但对于银行盈利的可见性与稳定性来说,却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例如承诺为客户进行杠杆融资的投行,需要将债务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在市况不好时,就可能需要承担估值亏损,像是为推持交易提供资金的银行,已面临潜在的巨额亏损。

多个欧洲投行,包括德意志银行、瑞信等都已经削减全球多项业务,以削减整体成本,但重组是否能重新启动成长动能,也要到数季后才能见真章。
博誉顾问集团资深顾问
周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