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民杰 - 思考「逆周期」措施|圆融圆通

新一届政府即将上任,其中一个重点工作是房屋范畴。香港过去多年实施所谓「逆周期」措施,未来如何帮助市民上楼,是否可以调整「逆周期」,还是透过其他措施,值得深思。

「逆周期」措施是指与经济趋势反方向而行的措施,而与经济趋势同一方向而行的措施,就是「顺周期」措施。对金融业而言,「逆周期」措施非常重要。举例说,当市道向好、经济持续增长时,金融机构在衡量风险时,当然乐意向企业作出借贷,而且额度亦会倾向偏高。不过,当市况逆转,经济出现收缩时,金融机构会担心企业未能偿还贷款,因而倾向保守。结果是企业可能出现短期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金融机构又「落雨收遮」,拒绝作出借贷,最后企业无奈结业。因此,在市况转坏时,「逆周期」措施有助鼓励金融机构作出借贷,协助企业站稳阵脚,渡过难关。

在政府及监管机构层面,亦会实施「顺周期」及「逆周期」措施。「顺周期」措施例如在经济扩张时,政府可以选择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而在经济衰退时,则减少支出及增加税收。当然,有些政府会选择「逆周期」措施,即在经济扩张时期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积谷防饥,而且在有关时间实施相关安排,社会阻力亦不会太大。反而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选择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从而刺激经济。
难定论泡沫抑或实际需求

过去十多年,政府为了防止楼市持续炽热,推出多轮「逆周期」措施,包括收紧楼按压力测试、调低自用住宅物业的按揭成数等,以保障银行体系稳健,防止楼市一旦大幅下挫,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构成影响。

然而,这些「逆周期」措施却似是易收难放,因为风险永远存在,而泡沫一日未爆,是否泡沫抑或是实际需求亦难以定论。香港地少人多,市场自由买卖,加上中国传统智慧爱「砖头」,令香港本来700万人的市场变成14亿人的市场,价格自然上升。如果以市民安居乐业为目标,未来的政策安排,需要进一步思考。

如有任何意见,欢迎透过以下电邮跟我们联络︰[email protected]
资深财经公关
陈民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