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惠德 - 美元主导地位受侵蚀|缸边财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表题为《美元主导地位的隐形侵蚀:积极的多元化和非传统储备货币的崛起》的报告,内容详尽地介绍1999年以来美元作为储备资产地位的变化。

该报告数据显示,从1999年至2021年,各国央行持有的美元储备份额从71%下降至59%,这一趋势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是美元比重的下降并没有带来传统储备货币——欧罗、日圆、英镑比重的上升,而是带来更多非传统储备货币资产比例的上升,非传统储备货币的份额从本世纪初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增长至2021年的1.2万亿美元,在全球储备资产中的总体占比上升到10%。

其次是愈来愈多的央行开始谋求美元之外的多元化配置,该报告将非传统储备货币资产占比超过5%的国家定义为「积极多元配置国家」,而这类别的国家数量在2020年底已经达46个。

IMF的分析认为,美元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比重下降,并非汇率因素变化的结果。统计数据显示,美元比重的下降,虽然与美国经济体量与对外贸易体量在全球占比中的下滑趋势保持一致,但是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并不高,关于美元地位的变化,该报告从三个方面作了解释:
非传统储备货币资产比例趋升

其一是非传统储备货币市场流动性快速增长,从历史上看,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实现足够深度和流动性的本币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因此外汇交易者寻求交易对手方的范围相对有限,只能在少数货币间进行有效的报价和交易。美元则因为其高度流动性和低交易成本,被视为适当的中间交易货币,但伴随电子交易平台和外汇交易自动做市、自动流动性管理技术的出现,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利用美元作为中间交易货币的成本优势也不断下降,加上愈来愈多国家开始发展货币交易市场,不同国家央行之间的外汇互换协议,进一步提升央行获取储备货币之外的其他货币能力,都进一步削弱利用中间货币交易的吸引力。

其二是央行本身发生变化,尤其是愈来愈多央行储备管理者开始更为积极谋求更高收益率。在当前全球主要央行金融资产规模愈来愈大的情况下,愈来愈多央行将满足最低流动性需求之外的资金进行投资,寻求更高收益率,这情况进一步加速各国央行资产多元化配置的进程。

其三是伴随愈来愈多储备用于主动投资,美国、欧洲、日本和英国长期极低利率水平,迫使其他央行储备资产管理者不得不寻求其他货币实现更高收益率。

不难看出,这份报告主要从外部客观因素分析美元在国际储备比重中下降的原因。愈来愈多观点则是从美元和美国本身进行思考和研究,在短期内,美元作为全球主导货币的地位难以发生颠覆性变化,甚至可能因为地缘冲突等因素得到加强,但从中长期来看,美元未来全球角色的最大挑战来自美国自身,能否保证国内经济运行得体、保持开放和全球负责大国态度。
黄惠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