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民杰 - 假如我是必理痛|圆融圆通

第五波新冠病毒疫情下,超市抢购潮不断,面对全民检测、有机会被禁足和超市调整营业时间,超市货品、食物甚至药物被市民抢购一空,所有急冻食品、罐头和面食都无一幸免。

疫情严峻,确诊人数几何级上升,香港医疗系统不胜负荷,令很多确诊者手足无措。上月,一位政府专家顾问公开表示轻症患者可留家休息、多喝水及服用「必理痛」。正正因为专家曾提及「必理痛」,因此商品火速售罄,其后其他港人熟悉的品牌才慢慢被扫清。港九药房总商会提醒市民不要盲抢药物,强调每种止痛药的成分大致一样,不用盲目抢购一种品牌。
市民忧禁足掀抢购潮

口碑传播在传销市场中拥有强大力量,家庭与朋友的推荐、用后感受、大众媒介和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等,都能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欲。在盲抢潮中,正正因为专家提及过的名字,市民都认为是权威人士推荐的产品。
  事实上,轻症患者可服用含有主要成份扑热息痛(paracetamol)的止痛药,而市面其他品牌的止痛药,正如港九药房总商会指出,其实成分大致一样,但市民并不相信。

疫情前坊间药物品牌的宣传手法和力度都同出一辙,从网上到巴士车身都能看到药物品牌的广告。然而,这次专家偏偏只提及一种品牌能暂缓轻患者的病情,令其他品牌仿佛没有被「加持」,在货架上斯人独憔悴。伤感过后始终要回归现实,究竟应该如何突围而出?

当品牌名称已经成为一个药物代名词,其实已经非常成功,并稳占市场地位。对其他品牌而言,当然要急起直追,例如考虑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其成分同样有效,一样能够减轻病情,以争取市民信任。在百年一遇的抗疫时刻,如不把握机会,转危为机,等待疫情过后才抢占商机,恐怕便更加困难。

如有任何意见,欢迎透过以下电邮跟我们联络︰[email protected]
陈民杰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