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边财话|外资持续加仓中国 - 黄惠德

在国外通胀高企和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强烈的带动下,大部份新兴经济体均面临外资净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中美利差收窄的预期内,中国1月份境外净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环比下降5%,同比减少70%。

不过,根据债券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月末境外机构净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663亿元至4.07万亿元,连续10个月上升。

其中,境外机构在中央结算公司的债券托管量新增501亿元至3.73万亿元,连续38个月上升,反映出国际投资者对国内经济增长的长期前景仍充满信心,选择继续增持人民币资产。


从全年看,2022年中国和美国GDP增速差可能会创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低,但是从趋势来看,中国今年经济增长可能出现前低后高的走势,而美国经济却可能逐季放缓。其中一个主因是美国的刺激政策效应逐渐减弱,相反中国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工具却有不少,特别是针对造成去年下半年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剧的因素,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适时纠偏,部份结构性堵点将迎来缓解,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

虽然中美利差收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外资流入,但这种情况早已在市场预期之内,迄今外资仍鲜有净减持人民币债券,主因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来说,加上经济前景仍被看好,人民币债券在境外投资者的配置中,可能仍处于「欠配」状态。
人民币资产具避险属性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仍在持续影响全球经济,今年可预见的海外风险并不少,如疫情尾部风险、美国中期选举、通胀风险(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供应链断裂)以及美联储紧缩等。

国内的情况则相反,诸多政策和经济形势均指向以稳为主,这对于希望降低资产配置波动的外资来说颇具吸引力。

首先从安全性方面来分析,疫情期间曾多次出现海外疫情反复、中美利差收敛和外资大幅增持中债的组合,国内外的投资者纷纷表示,人民币资产具有避险属性,中美经济和政策周期错位,可能天然形成了资产弱相关,甚至是负相关的走势。

至于海外方面,通胀高企和美联储紧缩,可能会引发市场进一步抛售美债,而收益率上行无疑会对权益市场的估值形成压力,国内方面人民银行形成以内为主的共识。去年底、今年初的降准等实际行动均表明稳增长势在必行。

汇率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多次预警,新兴市场要警惕美联储紧缩引发外资逃离,中国也会受影响,但也称赞中国是新兴市场的压舱石,而人民币汇率偏强的走势,也进一步提高了外资留在中国的动力。

再看流动性,早在2019年,中国债券市场已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今年1月份,银行间市场日均交易量达5.3万亿元,远超外资持有量;加上日趋完善的债券衍生品市场,外资不愁人民币资产的变现能力,在这三项因素交互影响下,正是外资持续增人民币债券的主因。
黄惠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