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圆通|金融术语

昨日金管局发布关于「加密资产」和「稳定币」的讨论文件,邀请业界和公众就有关的监管模式提出意见。监管机构期望今年3月底前收到意见,目标于2023至2024年之前引入新的监管制度。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投资者保障及教育是重要工作,在监管「虚拟资产」方面,适宜有统一说法及监管,让市场及市民容易掌握。

随着金融科技日新月异,根据金管局资料显示,近年加密资产市值有显著增长,估计约达2.2万亿美元。事实上,金融术语亦与日俱增,要清楚理解并不容易。例如现时市面有不同词汇,包括「加密资产」、「虚拟资产」、「加密币」及「稳定币」等,也许每个词语背后也有不同意思,但亦可以是同一事物用不同词语表达。

以比特币为例,可以说是加密货币中的佼佼者,本身并没有内在价值,其币值亦大上大落,由2019年初的3700美元,至去年底约64000美元高位,及后下跌逾三成至43000美元水平。

现时香港要买卖加密货币,其中一个方法是透过本地或海外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然而只有少数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受监管。证监会去年亦曾发表声明,留意到有个别平台已在多个司法管辖区提供股票代币的交易服务,并关注这些服务亦可能有提供予香港投资者,不过该平台并未获得发牌或注册以在香港进行「受规管活动」。
「虚拟资产」监管无可厚非

不论如何,从保障投资者角度,就有关「虚拟资产」进行监管实属无可厚非。另一方面,除了监管机构的分工外,为了方便投资者识别及明白,这些「虚拟资产」亦需要「正名」。例如「虚拟货币」是否货币?如何扮演「货币」角色?会否存在误导?

至于监管方面,当然愈快落实愈好,毕竟今年大热的「虚拟资产」,今明两年能否继续受热捧仍是未知之数。

如有任何意见,欢迎透过以下电邮跟我们联络︰[email protected]
陈民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