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AKE过》道尽「运动员的孤独」 提供舞台让更多人认识冷门运动

你有没有试过喜欢做一件事但身边却找不到同好?又或喜欢上某个运动或表演,自己投入其中却得不到别人认同和赞赏?《1TAKE过》是一个很有心的节目,专门介绍一些香港比较冷门的运动跟表演项目,娓娓道出每一位参与这些冷门项目的运动员与表演者,他们背后一直坚持的故事。

Kathy仔被「捧上天」后嚎哭

不知大家是否跟我一样,经常看一些跟运动有关的节目都很容易被触动,特别是当看到运动员/表演者很专注地练习,心无旁骛地表演,世间一切外在因素都无法影响他或她的表演过程,那一刻的纯粹很难能可贵,教人动容。ViuTV晚上播映的新节目《1TAKE过》,打头阵的首两集访问本地一队竞技啦啦队「CHEER!」。可以找到一大班人有同一兴趣然后一起玩,不算难;但要集体做一些如此高危的动作,大家将自己条命好肯定地交予对方、同时将对方条命好肯定地交予自己,真的难比登天。几年前看过一次NBA比赛直播,在timeout休息时有竞技啦啦队表演,有一位队员在被抛至半空后失手跌倒地上,之后镜头便影著工作人员不断拿些白色大毛巾出来抹地,再将一条条染成全红的毛巾运回更衣室,这个出出入入的轮换毛巾情景至少维持了五分钟,在后备席的NBA球员全都站了起来,大家都忧心忡忡,相比继续比赛,他们更担心那位啦啦队成员的安危。那是我看这么多年NBA比赛最惊心动魄的一次。竞技啦啦队真的是一项非常高危同时讲求队友相互间高度信任的运动,看著主持人Kathy仔被「捧上天」后因控制不了内心恐惧而哭了出来,你便能感受得到这项运动要多大胆,也难怪Kathy仔,她并不认识「捧著她」的那班队员,未能建立信任,未能取得连系便甚么动作也做不出来。人与人之间信任很难建立,单是一对一的建立已很难,成班人一起建立,绝对需要「集体几生修到」。

由「一成」不断练到「九成」

《1TAKE过》访问「CHEER!」超过十位的成员,当中很多已经玩了竞技啦啦队近十载。问他们为何喜欢这项运动、为何坚持这么多年,屋企人既不支持也赚不到钱却仍能一直不言弃;其中两位成员在队中认识并成为情侣,访问时腼腼腆腆,非常青涩;接著成员们又分享他们经康民署租借不到场地(所有市民长年累月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唯有在公园作室外练习,不过公园练习的危险性几何级上升,地面凹凸不平,又惊撞灯柱又惊撞凉亭,这段时间更会被警察驱赶。最后节目让他们前往ViuTV的舞台作一次大型表演,表演前其中一位成员说:「竞技啦啦队系最开始妳做一个动作,九成系跌落嚟,一成上到(成功),我哋就系用𠮶一成慢慢提升成两成、三成、四成,慢慢到达九成、十成,我哋先可以喺大家面前表演到呢啲动作。」最后队员一齐围圈大嗌「Go~Go~CHEER!」,将他们的默契与热血都全情投放在表演之中。

皮肤内「实用精钢形」肌肉

另一集印象深刻的是跳钢管舞。近年愈来愈多女生跳Pole dance,大家都把自己练习的片段上载到社交媒体,因此让大众有了更多接触认识的机会。因为Pole dance讲求以全身肌肉夹紧钢管作支撑,再做出各种不同难度动作,就像平时奥运看的跳马、单双杠这些项目一样,是一种「看上去很优美但其实内里要运足十成劲」的运动。节目中看到受访者茵茵近镜时的一身肌肉,你便知道她为了练好Pole dance长年下了多少苦工。她的肌肉并非在健身室练习的那些外露表演形,而是潜藏在皮肤内的实用精钢形,这种肌肉线条个人认为是最美的(另一种拥有这种肌肉练条的运动员是攀石)。

户外Pole dance像《PINA》

正如茵茵受访时所说,她专注于每组动作之间的接驳,贴近「Pole Art」,因此动作比其他看到的Pole dance表现都更流畅优美,著重过渡动作,连贯性很强,你不会觉得她的表演是由一组组动作砌成,而是一气呵成的「一个」表演,个人很喜欢她在上Pole前在「地面」的一些Modern dance动作,令整个表演更流丽优雅。值得一赞是ViuTV拍摄团队特意为茵茵拍摄了一段在大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户外Pole dance」,令茵茵本来已经很优雅的动作添加了一份充满灵性的自然能量与疗愈感。想起了一出讲述现代舞大师Pina Bausch的纪录片《PINA》,其中一幕便是有一位舞者在室外草地上跳现代舞,震摄人心。这一集另一卖点是Tiger 尝试跳Pole dance,到底一位打丁舞高手遇上Pole dance会变成怎样,看完这集便知道答案。

「剑玉兄弟」年轻人说到做到

我在大约四、五年前的一本杂志做过一些类似《1Take 过》的题材,访问本地一些比较另类的运动,而其中一项较深刻的就是剑玉。当年我访问几位来自天水围的年轻人,每位都玩得出神入化,他们希望可以开班授徒、自己发行剑玉品牌、为剑玉画图上色,并将剑玉运动带给更多人。五年后的今天,虽然ViuTV访问的「剑玉兄弟」跟我访问的并非同一班人,但确实见到当中有一群年轻人成功说到做到。只要细心留意,便会发现他们访问的场地是位于D2 Place商场一隅,那里是剑玉专门店,疫情前经常有一群年轻人在聚集练习。

烂Gag激到Dixon断气

这群年轻人没有轻言放弃自己喜欢的事,即使剑玉热潮不如四、五年前刚兴起时般炙手可热,但他们依然勤学不倦,然后你看到他们上舞台表演就像《少林足球》的大师兄一样:「呢几十年嚟我嘅铁头功从来没有一日荒废过~」坚持从来是最令人感动的因素。题外话一则,五年前我访问的那位剑玉少年,跟Viutv访问的那位队长浩翔无论从玩剑玉的技术,到外型、说话、造手都非常相似,特别是浩翔说那些无嚟正经、每一句说话都是为了铺陈他往后要说的烂Gag(差点激到Dixon断气,后来访问需由Kathy仔Take over),我甚至乎有一刻以为浩翔跟我当年的受访对象是同一个人……难度玩剑玉玩得叻其中一个必要因素就是要keep住讲一些冻过南极的冷笑话?

《射雕》绝技「左右互博」

截稿前最后一天看了富荣的魔鬼棍。香港玩魔鬼棍的人与其说不多,直接一点说几乎就是无人玩,只有富荣在街上认识的老师和他现在收的一位学生合共三人,而他的老师现在也退休不玩了。富荣的魔鬼棍玩得出神入化,他那种左右手分别玩著两支魔鬼棍,根本就是《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周伯通被黄药师困于桃花岛时所创的「左右互博」,最后点火那一幕厉害之余也要赞一赞ViuTV转幕后团队set场有心机之余拍摄也很唯美,令富荣成为香港最有型的魔鬼棍绝世高手。为何是绝世呢?因为全香港几乎真的只有他一个人玩。

硕果仅存「孤独的魔鬼棍」

节目介绍富荣时以「孤独的魔鬼棍」为题,访问富荣身边一起练习的好友,大家称最初也因为受富荣吸引而开始接触魔鬼棍,后来却觉得魔鬼棍太难,同时又被其他杂耍例如扯铃、转碟、抛球吸引而转玩其他项目,镜头影著富荣跟一齐练习杂耍的好友,大家都在练扯铃、转碟、抛球,有讲有笑,互相分享练习时的趣事和困难,而只有富荣一个默默地练习魔鬼棍,即使练得好或练得差,又或有些突破不到的动作,他也只可以一个人解决,他甚至连玩魔鬼棍这回事也没有跟女朋友分享(在访问中拒绝探讨这问题)。到底要对那个项目有多钟爱才可以练就如此强大的决心一直坚持?这让我想起了1996年阿特兰大奥运滑浪风帆金牌得主李丽珊,她同样是一个人独自承受练习时的各种甜酸苦辣。李丽珊跟富荣的分别在于,前者能够在一个举世瞩目的舞台实践自己的理想,而且也让全世界看到了她努力的成果,而富荣则透过Viu TV这个节目,让更多人知道「原来香港也有硕果仅存的一个人在玩魔鬼棍,而且玩得如此出神入化!」

后记:被疫情拖累的表演者

《1Take过》最可惜的,是节目拍摄期间正值新冠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很多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因为染疫隔离最终无法上台表演。难得ViuTV设立一个让这群热血又有心的表演者登上大舞台,让他们可以在电视上推广自己所爱,将一些比较冷门的运动和表演带到更广阔的层面,可惜最终却被疫情拖累而错失机会。不过只要表演者一如往昔持之以恒不断练习,相信之后一定还有其他机会站在更高更大的舞台,让更多人欣赏到他们的好。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