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 - 从《饥饿教室》看家庭关系| 升学表表姐

  一出非大众口味,但会引发反思的讽刺电影。电影借专家老师邪教式传授及学生迷信「意识饮食Conscious eating」的过程,将现实生活的荒谬,推到极致;由价值观到小众面对主流,到亲子教养,用借代放大于观众面前。

  电影是奥地利片,但代入香港背景去理解,依然有很多思考空间,笔者觉得其中探讨家庭关系部分,虽然耳熟能详,但仍然振振有辞。

  精英学校的专家要向学生洗脑,本来首先要过的是学生父母的一关。戏中义无反顾地追随专家的学生,分别来自父权高压的家庭、富裕溺爱的家庭、孩子长期孤单的家庭,也有本来孩子可以坚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却无奈屈服于现实环境的小家庭。

  相反,专家带「专家」名字的加持,连作为父母的大人们都对她敬畏几分;加上人人懒得思考,没有比迷信衔头和证书更方便的事,因此专家要向普通人洗脑,易如反掌。

  而且,专家在推广她的「意识饮食」宗教时不急不忙,用关怀、鼓励、陪伴,还有利用群体压力去令学生信任,信仰她。专家正正提供了少年人成长期最渴望的需要,也因此让少年人心甘情愿地迷信她的「意识饮食」,甚至决志随她成为「Club zero」会员,离家出走不进食。这不就是哪些网络情骗,少则骗几千元,多则骗几百几千万元案件的伎俩吗?

  虽然魔高一丈,但一个有安全感的家,往往是化解危机的最佳防护!

汤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