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香港中文大学EMBA课程 - 传承家族企业 逐步变革注入人情味|商识满天下

卢霭宁的中式酒楼集团是家族生意,传统的经营方式多年来行之有效,作为家族企业的新生代,想改变谈何容易。为何要改?变成怎样?这些来自饮食业前辈的疑问,该怎样解释呢?为了取得管理层的认同,首先要展示她的管治能力、对行业的忠诚和热情,以及上一代没有的新知识。她用5年时间,从头开始,每日勤力工作,肯学肯做,以实际行动说服了家中长辈和公司的老臣子,取得集团的信任。

在现实环境和企业管治的大趋势下,卢霭宁没有随波逐流,反而认真思考如何切实地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她希望改变一些固有的思维,建构一个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使企业一方面实现盈利,同时更有能力照顾社会上有需要的人。这正是中大的人文精神和贡献社会的信念。

争取成功必须上下一心,与员工同进退。她每天到食品工场,返工要早,放工要迟,在货仓跟基层工人一起劳动,落手落脚搬货、执货,最终赢得同事的信任,大家愿意配合她同步变革。

疫情期间食肆生意大受影响的情势下,卢霭宁另辟蹊径,为老人院舍提供自家厂房生产的半成品食物,在厨房缺人的情况下,让院友能得饱餐。长者的食物需求与酒楼食客截然不同,做起来比想像中复杂困难。院舍的营养指标、调味用料、食物的大小及份量,都要求精准度,每一款长者食品都要费尽心思,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跟院方协调,这也曾一度令她的团队灰心失望。这时候,卢霭宁就对大家说:「不必在乎肉粒的大细,我们的眼光要放在长者身上,他们已经失去所有生活的趣味,食物是唯一可尝味的慰藉;给老人家一餐好饭,才是我们的目标。」她的坚持,终于令许多老人家「有啖好食」。

随著时代的进展,食品生产也用上新科技,卢霭宁认为,无论科技多发达,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有多深,科技不能取代的是食物,它不但是填饱肚皮的东西,也是社交活动、维系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东西,因此她相信饮食业永不衰退,但是产品制造和经营管理模式必须持续更新,适应广大顾客的需求。

饮食连接与人之间的关系,科技可改善前线和后勤人员的沟通,但员工与顾客的沟通就要靠人,她说:「我们不但是在做生意,不但是做好一份工,而是用个心做事,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她要求员工继续发挥好客之道,「无论科技怎样发展,人情味才是最有价值的本钱。」 (下)

统筹:香港中文大学EMBA课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