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识满天下——查毅超:香港定位「国际创科中心」
查毅超是香港科技园公司主席,同时也是香港工业总会主席,人如其名,毅力超人,英文名字Sunny,充满阳光活力。他自诩为工业人,投身工业界三十多年,时刻发放无穷的热力和能量,将新科技带入传统工场,不但推动香港制造业的升级及转型,并透过信息技术研发,大力推动香港创新科技的发展。
「香港科技园公司」成立接近二十年,每一任主席都曾作出贡献,在不同阶段解决当前不同的问题。Sunny见证每个阶段的进步,金融科技也有一定成就,九十年代八达通面世就是个成功例子。他形容自己接任主席,幸运地碰上好时机,一方面是上位前已在董事局有四年经验,与「创新科技署」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而近年政府投入科技园的支援力度前所未见,给予进驻科技园的初创企业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政府这个支援系统可以持续运作,为业界保持一个良好生态环境,让香港工业自由腾飞。
香港创科与工业经历多个周期性变革,Sunny指出,变革没有一定法则,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变得更好。变革要看时势,包括国家政策、大湾区和香港政府的政策,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配合大湾区9+2政策,香港在这个生态圈有绝对优势,他认为未来发展要定位在「国际创科中心」,连接大湾区成为生态圈的一部份。宏观看本地的生态环境,香港目前正发展新界北地区成为创新科技走廊,落马洲的河套、沙头角的莲塘、元朗的横洲,由东到西连接深圳的边境地区,加上白石角的科学园,以及原有的大埔、元朗、将军澳工业邨,连成一个体系,将成为接轨大湾区的走廊通道,他憧憬前途无限,期待在不久将来可以看见香港工业「再工业化」。套用陈志辉教授用语,他补充:「工业化不是工业化」,不是单纯工业的升级转型,还有结合科技的变革。
在位三年,交出怎样的成绩呢?他表示可以告慰的有三:
第一:科学园发展迅速,几年间初创企业由二百多间增至四百多间,数字尚在增加,增长速度超过他的预期。白石角地域有限,尽量添加生活设施,营造专业环境,现时园区已经很有「中环feel」,在那里的上班族有归属感。
第二:工业邨几十年环境起变化,上届董事局已开始调整策略,在前主席支持下,议决将回收的工厂大厦转型分层出租,以大埔为试点,让一些有急切需求的本地企业进驻,反应非常热烈,试过水温,加强力度,现时三个工业邨都开放转型。为解决创科界寻找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经过三年努力,将军澳的数据技术中心已落成启用,毗邻的先进制造业中心(AMC)亦将于二○二二年完工,而大埔正建立MARS医疗用品制造中心。以外,有本地需求的食品及中药等项目亦在研究中。
第三:建立大学联系。二○一八年有个入大学的计划,他上任头三个月,与香港各大学校长逐一见面,交心详谈,提出大学走进工业的理念。这项计划因疫情阻延,推倒重来,今年开始和大学接轨,为大学科研带来新契机。科学园在港大、中大、科大、浸大等多间大学的某些位置,设置远程中心,让大学教职员和科学园接触,有志趣有决心转行科研的人可以尽早参与计划。
他同时强调,进驻科学园有如入读EMBA,不是交学费就可以胡混过去;科学园和商学院要求一样高,有严格的监管和同僚的鞭策,必须全身投入,交出成果。现时园区的科技企业超过一千间,一万六千员工之中,有一万一千是科研人员,科研气氛浓厚,场景可观。
他又指出,目前香港有十二间独角兽企业,其中三间就在科学园,包括开发人工智能科技的Sensetime商汤集团、运送交付平台的Lalamove、智能制造视觉AI的SmartMore思谋集团,而商汤和思谋的创办人都来自中大。因此他相信,与大学接轨将会发掘更多的创科人才。
Sunny强调要在适当时间做适当的事。现时的创科环境的确比以前好,不是以前没有人才,而是没有政策,营造不起创科企业的氛围;今天政策出来了,条件具备了,场景设置好了,唯一要等的是香港人的决心和承担。
撰文:予倩
本栏由中大EMBA课程专访成功机构,冀读者能从中借鉴其成功理念及心得。
统筹:香港中文大学EMBA课程
「香港科技园公司」成立接近二十年,每一任主席都曾作出贡献,在不同阶段解决当前不同的问题。Sunny见证每个阶段的进步,金融科技也有一定成就,九十年代八达通面世就是个成功例子。他形容自己接任主席,幸运地碰上好时机,一方面是上位前已在董事局有四年经验,与「创新科技署」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而近年政府投入科技园的支援力度前所未见,给予进驻科技园的初创企业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政府这个支援系统可以持续运作,为业界保持一个良好生态环境,让香港工业自由腾飞。
香港创科与工业经历多个周期性变革,Sunny指出,变革没有一定法则,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变得更好。变革要看时势,包括国家政策、大湾区和香港政府的政策,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配合大湾区9+2政策,香港在这个生态圈有绝对优势,他认为未来发展要定位在「国际创科中心」,连接大湾区成为生态圈的一部份。宏观看本地的生态环境,香港目前正发展新界北地区成为创新科技走廊,落马洲的河套、沙头角的莲塘、元朗的横洲,由东到西连接深圳的边境地区,加上白石角的科学园,以及原有的大埔、元朗、将军澳工业邨,连成一个体系,将成为接轨大湾区的走廊通道,他憧憬前途无限,期待在不久将来可以看见香港工业「再工业化」。套用陈志辉教授用语,他补充:「工业化不是工业化」,不是单纯工业的升级转型,还有结合科技的变革。
在位三年,交出怎样的成绩呢?他表示可以告慰的有三:
第一:科学园发展迅速,几年间初创企业由二百多间增至四百多间,数字尚在增加,增长速度超过他的预期。白石角地域有限,尽量添加生活设施,营造专业环境,现时园区已经很有「中环feel」,在那里的上班族有归属感。
第二:工业邨几十年环境起变化,上届董事局已开始调整策略,在前主席支持下,议决将回收的工厂大厦转型分层出租,以大埔为试点,让一些有急切需求的本地企业进驻,反应非常热烈,试过水温,加强力度,现时三个工业邨都开放转型。为解决创科界寻找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经过三年努力,将军澳的数据技术中心已落成启用,毗邻的先进制造业中心(AMC)亦将于二○二二年完工,而大埔正建立MARS医疗用品制造中心。以外,有本地需求的食品及中药等项目亦在研究中。
第三:建立大学联系。二○一八年有个入大学的计划,他上任头三个月,与香港各大学校长逐一见面,交心详谈,提出大学走进工业的理念。这项计划因疫情阻延,推倒重来,今年开始和大学接轨,为大学科研带来新契机。科学园在港大、中大、科大、浸大等多间大学的某些位置,设置远程中心,让大学教职员和科学园接触,有志趣有决心转行科研的人可以尽早参与计划。
他同时强调,进驻科学园有如入读EMBA,不是交学费就可以胡混过去;科学园和商学院要求一样高,有严格的监管和同僚的鞭策,必须全身投入,交出成果。现时园区的科技企业超过一千间,一万六千员工之中,有一万一千是科研人员,科研气氛浓厚,场景可观。
他又指出,目前香港有十二间独角兽企业,其中三间就在科学园,包括开发人工智能科技的Sensetime商汤集团、运送交付平台的Lalamove、智能制造视觉AI的SmartMore思谋集团,而商汤和思谋的创办人都来自中大。因此他相信,与大学接轨将会发掘更多的创科人才。
Sunny强调要在适当时间做适当的事。现时的创科环境的确比以前好,不是以前没有人才,而是没有政策,营造不起创科企业的氛围;今天政策出来了,条件具备了,场景设置好了,唯一要等的是香港人的决心和承担。
撰文:予倩
本栏由中大EMBA课程专访成功机构,冀读者能从中借鉴其成功理念及心得。
统筹:香港中文大学EMBA课程
最H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