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北都区必须用上狠劲
特首在施政报告强调加大、加快为北都区发展拆墙松绑,不但成立跨部门专组做整体协调,并准备及时修例,运用最大行政权限,甚至表示要比原先计划更快完成。发展模式也会更开放多样,包括片区开发、增加换地灵活性和1.5级土地开发方式。最重要是特首亲自承担总指挥协调的角色,务求加强政策衔接,尽量无缝对接。看来万事俱备,就看政府团队如何完成各阶段任务。
北都区约占香港三分一土地,现有的功能及用途多样,所有权和使用权复杂,要根据发展规划盘活相关资源,定好使用范围、比例及开发次序相当艰巨,所以政府绞尽脑计寻求土地置换及腾退的方法。土地能否及时开发并推出,决定了各项政策措施在北都区能否及时有效落地,发挥最大效用,特别是在创新科技、产业化、国际教育这几方面。
就创科及产业化而言,北都区需要足够的土地来吸纳有一定规模及空间要求的重点和跨国企业,特别是高尖精企业。由于大湾区各城市都在极力争取企业、人才落地,时间不等人,一旦企业、人才找到其他落脚点,要再转移到香港就不容易,所以土地供应是成败关键之一。回顾河套区的港方园区,就因土地开发速度及条件限制,比深圳园区滞后不少。北都区可认考虑采取“土地未至而企业先至”的新模式及智慧管理,把企业、人才先锁定,分阶段满足空间要求,化整为零,只要有创新管理思维,办法还是很多的,特别是为数众多对土地供应敏感度较低而科技含量高的中小初创企业,有如政府的中转房屋政策可借鉴。外国的经验显示,往往是那些生产力高、颠覆性强及市场触觉敏锐的初创企业,他们的爆红牵动整个创科发展,成功的湾区必须有完整的生态环境,才具备可持续性,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
就笔者非常关心的中医药发展而言,如果只重视其医疗卫生服务及临床标准而忽视其产业化需要,将会浪费香港的产学研独特优势,北都区也应该建立专门针对中医药生物科技产业的基地,例如GMP和中试设备,为中医药国际化建立科研集群,与快要开业的香港中医院和各所大学互相呼应。突破性的科技发明需要跨学科环境及交流平台,例如让中医药产业与北都区的现代生态农业、国际教育中心和生命科学基地联动起来,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北都区的片区开发,应该考虑引进国内外的传统和现代的中医药企业及科研单位,形成独特群落,为中医药的国际化造就特殊生态氛围。
国际教育产业是北都区重点之一,所需土地也应该尽早安排落实,因为教育规划设计和实施时间比较长,起码要尽早划定区块,让各香港与世界各地院校提早准备,就如笔者上面的建议,空间未腾出而机构先报到,以各种方式分期入驻,起码让它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设施来过渡。生员也需要一定时间做学业规划,早点落实课程及进驻方案可以提早启动招生及推广工作,也便于更早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教育机构进行整合,以免苏州过后无艇搭。
北都区的发展既要考虑众多持份者的意见,也要协调政府内部的力量,动用庞大政府资源做配置,个中难度就算不是司局长都能理解,但毕竟还是需要突破瓶颈。在旧的发展模式,要开发这么大面积的土地耗时太长,往往官僚程序关卡重重,没有惊人的魄力及深化改革的决心不能尽早完成。现今的政经环境只争朝夕,不能以惯常思维及一般行事方式去推动,否则墨守成规,特首在重大决策作出后必须力排众议,以自己行政主导的最大权限来执行,更必须用上狠劲!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懂得巧妙平衡风险、效益、进度、模式和深化改革的需要是成败的关键,是考验特首及特区团队的巨大挑战。政府不一定只是用钱来解决问题,也必须想尽办法利用政府手上制定政策的权力,尽量利用民间力量及人才,在官民的通力合作下,希望这三分一的香港能引领香港的未来!
黄炳逢
香港内地经贸协会会长
跨界别关注中医药联席会议召集人
香港中医药生物科技联会常务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