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杰 - 日本熊灾 | 油尖多士

  日本爆发「熊灾」:熊只不但在山野乡郊出没,甚至闯入学校和市区,连东京也沦陷,至今死亡人数达13人,引发恐慌,所谓「防熊用品」如铃铛、口哨和驱赶喷雾一时供不应求。

  经此「熊灾」,熊这种野兽长期经卡通产品改造的「萌物」形象一夜崩塌,而长期遭边缘化的猎人之职业再度回归。

  应对这场熊灾,曝露了日本的城乡和世代差异的深层问题。首先猎人早已是青黄不接,业内多的是年纪偏长者,而且收入微薄,据报有地方政府出价,一次猎熊行动只有报酬400港币。

  猎熊本来合法,可以控制熊只数量,保证其野外生存环境与人类井水不犯河水。但动物保护主义兴起,年轻人普遍涌入城市工作,接受「现代思想」之教育,打猎被视为不人道,猎人之职业渐遭歧视,猎熊更沦为野蛮风俗。此所以地方政府决心以猎枪应对熊灾之际,依然有许多人抗议,质问为何不能使用麻醉枪。

  因为现实是解决问题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时间金钱。许多地方政府人力匮乏,入不敷支,设备落后,甚至完全没有相关经验。职业的猎人已买少见少,而配备麻醉枪还需要额外的资源,关键是,熊出没的时间和地点不可控制。

  而恐惧和抗议的人是同一类,生活在大城市,受教育程度高,崇尚环保和动物保护,在动物园看见熊会大呼「好可爱」。这些人没有野外生存经验,也不会了解猎人的工作方式和面对野兽的心理。有能力捕捉熊的人,与要求保护熊的人,从年龄世代、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到价值观,彼此隔阂甚深。而此一隔阂,不止日本,而是全球普遍现象。

  据报北海道已有人率先提议「以吃制害」,推出熊肉料理,若保命和赚钱可以兼得,人类是不会客气的。

前新闻工作者
多媒体社会评论人
陶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