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香港天文研究所成立 激发南北科创大格局 | 社论

  香港大学「香港天体与天文物理研究所」(HKIAA)正式成立,标志着香港在推动前沿科学研究领域迈出重要一步。这座研究所将聚焦在太空科学、宇宙学及基础物理检验等尖端领域,成为连结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科创体系的重要节点。

  该研究所汇集了港大物理学系、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的教授团队,以及来自科技大学、城市大学等本地3间大学的联合成员,形成了跨院校、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港大校长张翔指出,天文学和天文物理学作为前沿科学领域,中国、美国等都试图加强探索。

  香港独特的地理与制度优势,使之成为连结内地与全球科研网络的理想桥梁。正如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学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所展示的,这类机构能够透过主题研讨会、会议及其他学术活动,促进国内和国际天文学界的科学交流。

  此外,香港拥有5间世界百强大学,这种密集的学术资源需要透过更紧密的合作来释放最大潜力。以中文大学为例,作为亚洲领先的研究型大学,已积极接通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的联系,于2014年在深圳开设分校,并成立多所研究院。这种高校间的合作模式正成为大湾区科创发展的新常态。粤港澳大湾区亦被中央政府定为全国创新科技发展的桥头堡。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的研究,在2013年至2018年期间,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综合指数增长近两倍,这表明创新取得了显著突破。

  在国家科创体系中,香港与大陆可以形成高效率的分工协作。香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包括学术刊物的引用次数、大学的国际排名、科学研究的认可度,以及科学研究机构的品质。而内地城市如深圳、珠海和东莞则在创新及科技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种优势互补的模式特别体现在科创产业链的分布。

  日后,香港可以专注于上游科研,内地则善于将技术转化为民用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香港在市场融资、产品形象设计、市场推广及连结国际市场拥有丰富经验,能够为国家科研技术产品「出海」提供重要支援。当香港的学术优势与内地的产业能力结合,当基础研究的深度遇到应用研究的广度,南北科创联动将不再是蓝图,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辛正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