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安全带法规扩及公交 执法与教育双轨并行 | 社论

  根据政府安排,法例规定由明年一月起,若车辆装有安全带,乘客均须佩戴,违者最高可被罚款5000元及监禁3个月。此举将现行小巴的安全带规定,扩展至巴士、校巴及直通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旨在提升道路安全。然而,近日便衣警员检控小巴乘客未佩戴安全带的事件引起公众哄动,虽不失为一次社会警示,但单靠执法难以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当局必须结合职业培训、科技应用与公众教育,多管齐下,方能真正保障乘客安全。

  首先,执法行动虽能引起关注,却非长久之计。近期对小巴乘客的检控,确实引发社会讨论,让更多人意识到安全带的重要性。然而,若仅依赖罚则,容易使民众产生抵触情绪,部分人或视之为扰民。道路安全的根本,在于培养乘客自觉遵守的习惯,而非仅靠恐惧驱动。因此,当局需在执法之外,眼于更长远的教育与宣传策略。

  其次,小巴司机作为前线工作者,其角色至关重要。当局应首先向司机加强职业培训,一方面提升其安全驾驶意识,减少意外发生;此外,要求司机主动提示乘客上车后佩戴安全带。这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待客之道的提升。透过司机的口头提醒,能直接且有效地引导乘客遵守规定,同时营造车厢内的安全文化。此外,若车上设有监察装置,司机应根据警示,对个别未佩戴安全带的乘客进行再提示,展现专业与关怀。

  再者,科技应用能弥补人为不足,但业内进展未如理想。目前,部分小巴已安装安全带警示系统,当乘客未佩戴时会发出声响或亮灯提示。然而,这类装置的普及率仍低,可能与成本考量有关。当局应研究提供助力,例如资助业界部分费用,鼓励更多车队加装相关设备。同时,车厢内可透过广播系统,循环播放提示讯息,强化乘客的安全意识。科技与人力的结合,将使安全措施更具实效。

  此外,学校教育是培养安全习惯的基石。当局应加强在学校的宣传,透过讲座、教材及实地演示,让学童从小认识上车必须戴安全带的重要性。无论车程长短,佩戴安全带应成为一种本能反应,而非可有可无的选择。这不仅能保障学童安全,更能透过「小手拉大手」的效应,影响家庭成员的乘车习惯。

  最后,随安全带法规明年扩及其他公交,当局须在更大社会层面加强宣传。除了透过媒体广告、社交平台推广外,亦可与公共交通营运商合作,在车厢内张贴醒目告示,并于繁忙路段设置宣传点。让「一扣一带,安全常在」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伤亡。

辛正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