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堵塞采购漏洞 重塑公仆文化 | 社论

  政府采购冒牌樽装水事件引发社会关注,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公布6项改革措施,旨在从制度、讯息互通及工作文化三方面堵塞漏洞。此事件虽源于个别公司的欺诈行为,却曝露公仆团队在尽职审查与风险意识上的不足。当局亡羊补牢固然值得肯定,但长远而言,必须以更系统化的思维推动改革,重建公众对政府采购制度的信心。

  政府提出的6项措施中,设立电子资料库与加强尽职审查指引尤为关键。然而,只依赖内部资料库仍不足够,应进一步结合市场调查,建立动态更新的「白名单」机制。透过筛选信用良好、往绩稳定的供应商,优先纳入投标名单,从源头减少劣质机构参与。此外,定期覆核白名单,若供应商出现履约问题即考虑除名,以促进良性竞争环境。

  针对重大采购项目,政府应借鉴私人机构经验,引入独立专业机构审核。例如,在招标阶段委托第三方与投标者面谈与实地考察,核实其财务状况、生产能力及过往案例,避免纸面审查的局限。此举不仅能弥补公仆专业知识的不足,更能透过外部制衡降低风险。当局提出的「采购及物料管理审核组」若能与独立机构合作,其抽查效能将进一步提升。

  审计署在此事件中已指出人为疏漏问题,未来应加强其防骗职能。例如,建立与执法部门的协作机制,若发现投标文件异常或供应商背景可疑,可即时转介警方等执法机构调查。同时,审计报告应公开高风险领域的具体案例,促使各部门引以为戒。局方强调「绝不轻轻放下」违法行为,此态度需化为具体行动,透过法律威慑遏止投机行为。

  本次事件涉及十多名官员的纪律调查,除追究责任外,更应转化为制度改革的契机。建议当局总结教训后,制订《官员尽职守则》,明确采购各阶段的审查标准与责任归属,并建立内部覆核机制,要求各部门定期向财经事务及库务局汇报执行情况。此外,须从培训入手,透过案例研讨与情境模拟,提升人员对欺诈手法的警觉性,并将尽职审查能力列为晋升考核指标。

  政府采购涉及巨额公帑运用与公共服务质量之优劣,绝不能止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局方提出的措施是正确方向,但关键在于落实的决心与持续性。惟有将白名单筛选、第三方审核、审计防骗与文化重塑结合,才能从根本杜绝类似事件。期望当局以此次调查为起点,推动采购制度透明化,让公务人员真正成为公众利益的「把关人」。

辛正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