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辉 - 保障本地就业与输入劳工并存 | 家辉讲场

  近期香港整体及个别行业的失业率有所回升,有声音据此要求煞停输入劳工。这种简单「一刀切」思维,忽视人力错配、劳动力下降现实,并不符合香港整体利益。

  据劳工处数字,今年头8个月登记求职有4万多人,私营机构职位空缺却有逾35万个。空缺远多于求职,反映香港并非人浮于事,而是存在人力错配,如失业者对某些工作缺乏兴趣,以致「有人无工做、有工无人做」。事实上,一些业界现仍向我反映「请人难」,故单纯因失业数字而停输劳工,实不合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香港人口老化是不争事实,面对劳动力持续下降,若不及时补充人力,各行各业难以维持正常运作。尤其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服务质素是竞争力关键。人手不足,工作量大,难免影响员工服务表现。2023年扩大输入劳工前,许多酒楼零售店的人手处于「十个煲七个盖」窘境,难怪一些港人和旅客光顾时大叹「受气」!

  反而当食肆店舖引入外劳后,不少人反映服务质素有改善。这不仅因外劳一般表现殷勤,也因本地员工压力减低,职场氛围变得从容友善。服务水平提升,除了有助提高本地消费性价比,也有利香港维持「好客之都」形象。

  保障本地劳工就业优先,我非常支持,毕竟本地工人生计不稳,社会稳定亦受影响。惟一项政策的取态并不是「非黑即白」,只要保持适切平衡,是既可保障本地就业,也可藉补充劳动力,支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政府可考虑按行业情况,弹性调整输入劳工比例,对于人手供求有改善行业,或可将一般要求1名输入劳工对2名本地员工(1:2)比例,调整至1:3甚或1:4,以精准地回应不同行业实际需求,达致劳资及整体社会三赢局面。

全国政协委员
自由党主席
立法会议员(批发及零售界)
邵家辉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