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君 - 立法会「换血」是自然生态 | 中环High Tea

  立法会有90个议员,市民都记得他们是哪90个人吗?都记得他们的名字吗?政府官员和公务员是否也记得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和面孔?有难度吗?90个议员是否也互相认识,记得起每一个人的模样?可能答案也不是绝对的。

  如果今日有一个全港性的民调,只问市民说出他们认识的议员的名字,或是把一堆名字列出让他们确认谁为现届议员,他们会剔中几多人?结果可能都会出人意表,但这种民调相信不会有人做。

  在现届立法会当中,除了一批资深议员和一些经常有在传媒曝光的议员外,很多议员在市民眼中,面目模糊,有人甚至估计若市民能说出一半议员的名字,已属奇迹。这种现象反映了甚么?

  当然议员的职责不是只求在传媒曝光,市民的期望是当议员的要做实事,是真正可以为民请命,但现届议员中有几多人能够令市民深刻感受到他们为民请命,为市民办事?

  有市民问到底这些代议士在过去3年多来,做了甚么?若大家都不知道他们做甚么,为甚么还要有90人坐在议事堂?删走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席位又如何,会对议事堂有影响吗?会真的影响施政吗?

  为甚么在很多市民心目中,议员们特别是新丁议员表现不如预期?因为他们只做实事,不在传媒眼前开腔去数算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是因为他们不懂与传媒沟通,失去了曝光的机会?是因反对派阵营消失,他们欠缺了政治竞赛的平台,所以变成表现失色?

  立法会议员有监督政府的责任,他们的工作成果必须让市民知道,他们如何向市民、向选民交代自己的「业绩」是他们的选择。市民若未能耳闻目睹立法会议员如何为自己谋福祉,市民要扣分、要质疑他们的能力绝对可以理解。当议员而不善于与市民沟通,已经是从政的一个大忌,不应是他们表现不及预期的理由。

  有传言下届立法会「换血」是一个主调,更有一说是要把三分之一的现届议员给换掉,这些传言自然令一些议员感到不安。其实当议员并不是每个有能力的人士的一杯茶,当一个称职的、出色的议员也需要有政治触觉,要有贴近民众解说政策事务能力等等的专有条件,不是每一个有能力的高管、商界及专业人士也能称职。没有从政的能耐,退下火线也算是利己利民,并无必要死守席位。

  从来政治舞台都有「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的定律。议员们冷静一下想一想,换血是否也是自然生态,有何不可?

黄丽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