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立法机遇 做实事为民谋福
特首林郑月娥在述职后首度上立法会,今次她似乎做足准备而来,答问内容「有料到」,公布未来多项大计,当中不少是具体实惠的政策,好似引进非本地培训医生特别注册制度、为㓥房订立租金限制等实际措施。
过去立法会沦为政治擂台和口水战场,很多可以令市民得益的政策,在利益团体制造不同理由,再加拖拉战术拖垮,最为人诟病的其中一役是医委会改革的茅招拉布,泛民由原先支持改革变「褪軚」,之后任由「怪医」梁家骝利用议事规则拖死议案,令改革至今仍然半咸不淡。
今届立法会因为疫情延长,加上非建制派总辞,令政府通过议案机会大增,有人倡议应把积累下来的政策尽快通过,然而,究竟甚么政策应该通过呢?政府想推的政策很多,部分是陈义高但争议大的,市民未必接受的,譬如说垃圾征费。政府若然在这个环境下通过,等同要建制硬啃,相信非建制派会暗中大拍手掌。
现在林郑提出的立法方向,相对市民接受程度较高,部分更是逼切解决,譬如基层的㓥房租金偏贵,业主侵吞电费津贴等漏弊等,又或者是医生不足,本地医疗权益的保护主义威胁市民健康保障。
在立法方向提出后,这次利益团体同样即时提出不同的反对借口,不过,事实胜于雄辩,这些社会问题的逼切性已是「水浸眼眉」,不能不快快手手解决,最明显例子是医护不足。今个月,有不同的医护组织发表调查,结果都表明无论是医生或者护士,都有强烈的移民意欲,调查的结果莫说百分百准确,就是有两、三成变真,本地医护人手不足,都会百上加斤,难以承受。
一直以来,护士都是外地欢迎的移民职业,未来香港会不会有移民潮出现,机会不能排除,故此必须增加培训。相对于护士,香港医生收入远胜外地,移民考虑会较多,但既然有调查做了出来,医生培训成本贵、时间长,当局就必须要先做两手准备,先行安排机制,做好医生引入准备。以香港人口步入老年化,医生需求有增无已,引入外地医生显然有利无害。
过去一直有业界靠吓,指政府想引入内地医生,令市民疑心阵阵,不过,这阵新冠肺炎袭港,本港个别私医出现「甩辘」个案,个别行业代表发表不少怪论,已令人对其论调半信半疑。现时,政府已表明会小心引入医生,不会随便打开大门。以香港的监管水平和透明度,可以相信引入医生后,医疗水平不会下跌,甚至反而会上升。
过去十几二十年,香港围绕着政治议题不断空转,情况日益严重,变成天天打口水战,各种利益利用行政机关的弱势渔利,现在难得有个顺利立法的窗口,政府就要和建制派做场好戏,做实事为民谋福祉,唯有政策通过后大众感受到好处,才是重新巩固管治的王道良方。
齐秀峰
架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