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斗制裁 商家付代价

  中美就香港问题角力不断升级,美国向中港十一名官员作出制裁,内地昨日作出回应,反制十一名美国议员。中美招来招往,对于习惯太平盛世的港人港官,有点觉得滴汗,生意人更坦言,担心会跌入法网。

  细则执行不清晰

  美国宣布制裁港官,究竟是否影响家人,一时间都说不清楚,律政司司长郑若骅丈夫潘乐陶经营的上市公司刚在美国收购,有人说会中招,后来公司发通告引述美国律师指不受影响,是否真是如此,小股东只能半信半疑。

  美国搞制裁五时花、六时变早有先例。年前美俄关系恶化,在港挂牌的俄侣突然被制裁,搞到股价大跌之余,银行对买卖股份都大有戒心。后来美国政府和俄侣讲数,最后重组董事局了事,股价又由低位回升,吓到低位沽货的小股民认真喊都无谓。

  同样,这次美国宣布制裁,究竟怎样执行呢?在港的银行是否要受影响人士即时停止户口呢?有说法由于这是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香港金融管理局明言无效,照理解是可以不理,不过,有跨国业务的银行又是否敢不执行呢?

  无领薪水要执法

  美国政府透过美元结算进行长臂管治,是相当犀利的做法。至于其他商业活动,影响就未清楚,有人问若然开餐厅,是否见到特首林郑月娥入来,不能做她生意呢?一般而言,客人用餐不会事先付费,若她吃完是否不能收她钱?港人不清楚美国做事方式,听完之后不知问谁。有商家和美资做生意,对于这种处境就不无怨言。现在中方反制,是否招待了美国参议员,若被中国发现,又会有问题呢?

  对于中美官员来说,他们不会随便到其他国家,就算跌入制裁名单,影响相信不大,但对于企业来说,名单愈来愈长,一有闪失就随时惹麻烦,其实觉得相当扰民。

  有商界人士指出,本来做生意是求财,和执法机构合作是公民责任,但现在要变成执法者,若然被指执法不力就要受罚。警员受薪拉贼天公地道,生意人没有拿薪水,但走漏问题人物就会惹麻烦,明显是不利营商。

  商业经营变武器

  过去,美国政府会把敌对国家的官员或重要人物列为制裁目标。然而,现在美国没有把中国或香港列为敌对国家,只是大家对政治或经济问题有分歧,但就个别地进行制裁,然后把责任要商界分担,这个做法正如行政会议成员任志刚说,是把营商的业务变成了政治武器。初时大家听了不明所以,不过当事到临头,大家就知道影响,所以凡事政治化,去到最后就会知道其实根本不好玩。

  齐秀峰




AP
AP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