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招了 大「虾碌」非偶然

  政府禁止堂食全城闹爆,对管治带来新一波的冲击。政界中人议论,为甚么会走出这样的决策?

  记者会已闻㶶味

  当局今个星期初宣布食肆全日不准堂食,但实行第一日就搞到不少打工仔要露天进食,苦不堪言之余,甚至还增加了衞生风险。过去十几日,阳光普照,在烈日当空下食饭已经很惨,未来几日天气不稳定,若然在街外吃饭淋雨,处境必然更加狼狈,淋雨之后随时生病。现在急急取消限制,朝令夕改都好过死不悔改。

  今次决策如此水皮,政界首先会问,这样重要的决策不是应该开过会吗?为何没有人提出疑问。过去,政府曾经收紧饮食限制,当时讲过若然经济要运作,上班人士都要有地方吃饭,为何今次全面禁绝,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这次高官被闹离地,当见到很多体力劳动的地盘工作要踎街吃街,实在不能不认同。处理劳工问题不纯然是用智商解难,最重要是了解劳工基层的生活,在今次决策中,显然就见不到这种同理心。

  禁堂食在周初宣布,周三实施,其实在记者会上,有传媒已问到食饭问题,当时食物及衞生局局长陈肇始说政府仍会开放公园,打工仔可以去食饭,要作出这样的答案,其实应该已经闻到㶶味,若然这个时候政府立即部署开放社区中心,以至表明会观察实施情况作决定,至少为转身留下后路,可惜最后这个时机也错过了。

  小市民醒过高官

  食肆是今次传播热点之一,限制堂食本来有其理据,只是全面限制就变成推得极端,代价大而效果小。出现这种笨招背后反映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整个抗疫太倚重阻隔社交接触。在此之前,不少意见提出大量增加检测,推动小区隔离等配合,可以让防疫变得立体化,可惜这些招数都因为体制内的阻力无法落实。

  政府在应对第一、二波疫情时,表现其实不错,但在第三波的挑战中,就暴露了本地医疗体制很大盲点,就是医疗界的自我中心,以及行政机关决策不够科学,所以先出现走漏了外地来港的播毒源头,继而出现检测追不上需求的场面。下一个威胁就是医院设施面临饱和。在这些过程中,小市民都开始醒觉漏洞所在,批评当局任由外来毒源传疫,又埋怨检测做得太迟太慢,公众这些感觉都是直接又真实,比官员长篇大论的决策逻辑贴地得多。

  政界认为,应对第三波疫情,官僚体系反应不足,医护因为利益考虑,来来去去只得限制社交距离一招,是催生了全禁堂食「虾碌招」的底因。

  最惊下策还会来

  从世界各地的经验,新冠肺炎有变得更加适应人体的迹象,故此很多地方一放宽经济活动,疫情就会翻爆,传播链在社区出现。如果香港再只靠限制社交一招了,恐怕类似的下策还会再来,甚至最后变成技穷难控。

齐秀峰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