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界拒大量检测成祸根
本港自七月中收紧疫情控制,但本地染疫人数未见回落,反而呈现拾级而上的走势,昨日再有一百四十五宗确诊,当中只有三宗为非本地个案,不明源头感染多达五十九宗,甚有火头处处的味道。火烧眼眉下,政府宣布再收紧限聚令,二人以上不得聚集,食肆还要全日禁堂食,室外都要强制戴口罩。饮食零售业再被重击,涟漪效应估计会慢慢在经济层面扩散。
检测少或掩疫情真相
从当局收紧疫情后感染个案仍然缓慢上升,可见依靠收紧社交距离的做法太过单一,在堵截病毒上缺乏全面监控,结果不断限制社交距离,付出的代价愈来愈大。早在三、四月疫情稍为和缓时,有研究全球抗疫的政界人士就预告,病毒不可能快速消失,政府有必要做好与疫情同在的准备。当中又平又快的检测监控是重中之重的环节,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还是眼光光漏招。从近日染疫个案慢慢攀升,令人怀疑传播的真实情况比政府公布严重,只是因为检测不足被掩埋了真相。
新冠肺炎横扫全球,从各国应对经验,着重检测的国家如中国、德国都比较快取得成效,英国开始时检测做得不足,疫情急剧扩散,其后增加检测,再加严厉的监控,才把疫情压下来。美国初期检测数字偏低,其后才逐渐增加,但整个防疫采取「唧牙膏」式推进,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又斗玩政治,步伐自相矛盾,至今仍然对控疫茫无头绪。
医学会锯箭法减需求
大量监测有助追踪病毒,加大隔离措施的效益,但前提必须有平价又快速的测试。这个要求很早有人提出,然而却一直做不到,皆因本地医学界对此懒懒闲,最初坚持要按原有规矩办事,其后见形势不断升级,才逐步少量让步,就算在本地疫情已经每日过百宗,食肆、公共交通前线员工人心惶惶,依然有医生公开指无病征的市民去检测是浪费资源。
上星期,医学会举行记者会,提出的只是叫政府为向私家医生检测的人出钱,但对怎样增加检测能力就没有交出答案,甚至对澳门检测能力高于香港大耍太极。实情是本地的检测压力不断增加,市民就算花钱到私医做测试,都未必即时可以做到,而且得出结果的时间愈来愈长,反映出医界漠视本地检测能力带来的后果。
随着确诊人数增加,检测需求上升,医学界呼吁市民不要随便检测,变成了鸵鸟式的「锯箭法」,有人中箭不去拔箭头,只是剪去箭尾当看不到。现在政府要求私营机构尽量留家工作,算是勉强压低检测需求的招数。但从公众对医生呼吁的反应,可见市民对医学界的信任正在不断下跌。
全面提升抗疫战斗力
本地疫情日趋严峻,单靠收紧社交距离去打这场仗,压力不但愈来愈大,受压的行业如饮食、零售等已到了今日不知明日能否撑得过去的时刻。要增加打胜仗的把握,市民必须齐心合力,同时,医疗战线有必要全面提升战斗力,包括增加检测的数量和时间,同时做好隔离和治疗设施的配套,在这个关头,医疗界应该改弦易辙,扭转过去的单线抗疫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