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初选」的虚假公信力
泛民的初选结束,声称合共有六十一万人投票,主持者和阵营内的学者咸称结果有公信力。今次结果是本地派抬头,传统泛民政党陷入弱势,未来泛民进一步激化似乎无可避免。至于初选有公信力的说法是否真材实料,则实在见仁见智。
三分二人无表态
泛民过去的选举协调,通常都引起争议,今次初选在港版《国安法》出台,政治气氛拉紧下进行,泛民阵营内提出质疑的声音转弱,出来的结果是本地派抬头,传统派式微,过去大党民主派成为输家,九西的黄碧云未落场先出局,其他大佬很多都陪坐末席,相当无瘾,事后不少支持者呻笨,质疑为何会参加这个游戏。
这次搞初选的学者戴耀廷在结果公布前,急不及待就声称这次投票有公信力,有研究的学者出来和应,实情是不是呢?如果说一个初选有公信力,可以有几个不同解读,譬如说投票过程是否公平,是否可靠。如果初选是代表了落场资格,投票能否代表整体选民,也是重要标准。
今次的投票有六十一万人,数字上不能算少,然而,如果以去年区议会选举的投票人数,有超过四百万名选民,投票人数有近三百万,当中约六成人为泛民或非建制派支持者,六十一万人占总选民人数只是百分之十五,占泛民的投票支持者大约三成多,换言之,仍然有三分之二的人仍没有表态,当中有参与初选的人和没有参与初选的人有没有特定的取向呢?
不参与者受忽视
从学术上说,今次参与初选的人应该会有某种倾向性,譬如对科技的应用,又或者政治光谱上的分布,如果要把结果用作筛选候选人,至少应该有抽样的调整。事实上,投票人士在年龄层,性别、教育的资料都未有,就肯定说结果有公信力,结论是不是太早已经设定呢?
从今次结果显示,投票者选择倾向于激进、本土,若然说这是泛民选民的倾向,即是说整个泛民未来的趋向就是朝这个方向发展,这是不是真的大部分泛民支持者的倾向,认为这是出路呢?抑或者温和的支持者,出来参与初选的机会较低呢?这些疑问主办者都没有解释,而只是用一个投票总数就交代过去,不参与者在原因受漠视后还要被代表。
初选结果倾向激进,其实是预计之内的,这可以从不少参加者之前忽然变激反映出来。像今次出局的黄碧云,近月就不断以高姿态反对立法,只可惜这些行为,最后仍然无法挽回出局的命运,党中能够幸保末席的现任议员,不少都是在最后关头以激出位,但整个民主党在选举中沦为弱势,成为初选的大输家。
为激进路线清党
初选与其说是选民表态的机制,不如说是激进大佬进行清党的工具,把整个阵营推向对抗路线的整肃行动,令九月份选举的火药味更浓。可以预见,中央政府不会接受由此而来的选举结果,政府同样被逼在议会失陷后进入不断角力的局面,最后在政治冲突中,香港出现揽炒的机会只会愈来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