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耀廷的初选威权主义
泛民的初选告一段落,主办单位宣称有六十一万人参与,负责协调初选的学者戴耀廷扬言,阵营内若不服膺初选结果继续落场,就是政治自杀。表面上,戴耀廷等推动这次初选是为了争取过半数的立法会议席,透过筛选机制达致一票也不浪费,但对阵营内对整个安排有怀疑的人,整个初选等同另一种的威权主义,透过控制主流意见把自己造成共主。
叫低开高创「奇迹」
近年每届选举,戴耀廷都喜欢搞协调、配票,这次在《港区国安法》出台后搞的初选,成为反对派的最大动作。在初选结束后,有爱国爱港阵营的首领级人物谈到结果,问怎样看五、六十万人的投票结果呢?在投票的过程中,有媒体曾经试过成功重复投票。不过,就算撇除这个因素,出动投票的人数是否很令人意外呢?
从反对派自己厘定的目标,估计投票人数是二十万,因此六十一万的投票数目是「奇迹」。按照过去他们的策略,通常是叫低开高,营造反应热烈的印象,故此二十万的目标应该是叫低的保险线。至于六十一万无疑不算低,但以奇迹来形容无疑是夸张,因为至少有几个因素,会令到投票比过往高。
首先,最直接的反对派这次树立了争取过半数议席的高目标,以提振支持者的士气,初选等同是一次大动员,只要宣传做得好,没有理由只有二十万的低目标;再者,是《国安法》出台,令到一批支持激进行动的和理非人士,觉得难以宣泄,所以反对派说投票是一种表态是合理的解释,估计在九月份正式选举时也会出现这个现象。
掩漏洞称公信力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国安法》下很多违法活动都沉寂后,非建制派有点群龙无首,这个时候戴耀廷出来主持初选,民主党派大部分都不想或不敢挑战这个机制。由于机制决定了出选的名单,各党派都全力动员支持者出来,所以这六十一万人可以说是一次大检阅。有人甚至说,如果建制派要拣对手,其实应该也不妨动员参与投票,表达一下自己的意愿。若以去年区选投票有四百多万人投票,六十一万人参加初选又是不是足以称为「奇迹」呢?
戴耀廷等卖花赞花香,唱好结果是预订中的策略,把六十一万人投票形容为奇迹大抵是已定好宣传策略。他昨日在记者会上声称任何泛民人士若不按初选结果投票,就等同政治自杀,难掩一阵武林盟主的口气。然而,在泛民阵营内是不是人人心服口服呢?答案应该是未必。
戴耀廷等要做武林盟主,最大的武器是把持舆论机器。然而,初选的机制存在不少漏洞,最显而易见的是投票者的身分,外国的政党初选都是由党人投票,不会如「无掩鸡笼」,另外,投票的安排存在种种漏洞,早已广泛流传,然而,主事者只是轻轻带过,就仅以投票人数一样数据,就作出高信力的结论,扬言任何不服者都要付重大政治代价。
再度靠吓打天下
戴耀廷凭着违法达义的主张在泛民阵营扬名立万,借着协议选举把整个争取民主之路带到去对抗的模式上。阵营中和他意见不同的,都渐次被他们的威权手法,以「鎅票」、「无间道」等罪名逐步排除。现在他们拿着六十一万人的初选结果,其实连阵营内绝对半数的门槛都未能逾越,就要再度号令整个泛民阵营听听话话,颇有靠吓打天下的伎俩。泛民中人如果相信自己的理念,就算要付出短期的政治代价,又是否应该有敢于吃螃蟹的决心呢?
齐秀峰
架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