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High Tea】内银让利 跑输大市
上周五港股反弹178点,收报24643点。上周六人大常委会公布《港区国安法》草案主要内容,包括警队重新设立政治部,阿爷亦会在香港设立国安公署。至于美国会有何反应,相信要等到六月底,《港区国安法》通过落实之后,才知美国如何出手,估计港股近期也会牛皮观望,近月底时会有较大下调压力。
上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希望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疫情带来的巨大经营压力,令市场非常关注。香港内银股上周四下跌,上周五作出一定反弹,其中建行上周五(0939)反弹1.5%,收报6.26元;工行(1398)反弹1.4%,收5.18元;招行(3968)反弹0.6%,收36.25元。由于内银接近派息除净期,很多买内银收息的投资者不舍得沽货,也有些人在派息前入货,令内银股价相对硬净,但有关政策对内银今年营运构成压力。
如何实施让利1.5万亿元,人行行长易纲提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降低贷款利率;第二,银行减少收费;第三,直接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银行让利(估计应是减息)。
内银让利 利润减半
那么,银行让利1.5万亿元是一个甚么概念呢?今年首季国有银行实现净利润7102亿元,按年增长5.6%,其中商业银行则实现6001亿元,按年增长5%。虽然1.5万亿元让利是针对内地整个金融系统,但由于银行业占据内地金融体系主导地位,让利主体会集中在商业银行,推算商业银行让利规模会是1.2万亿元左右。以第一季业绩推算,商业银行全年净利润约2.4万亿元,即要让出来一半利润。
可能持有内银的股东首先会质疑,政府决定银行让利的政策是否合理。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几个背景。第一,内地国有银行具有垄断性。除了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四大国有银行以外,像交通银行(3328)和招行等,都是体积庞大的银行。由于她们的垄断地位,议价能力极强,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内银有垄断性收益。每年召开人大会议时,都有不少人大代表质疑银行食水太深,令企业成本极重,难以透过借贷融资。
不了解内地银行业结构,就不会了解这些投诉,指的是甚么。由于国有银行有垄断地位,她们可以拣客,主要只拣国企作为经营对象,只贷款给国企,不借钱给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以减少坏帐风险和拨备额。试想一下,内银借钱给国企已经收够筹的话,为甚么还要冒险做小型公司生意呢?这就造成一个畸形现象,很多国企借了银行的钱,其实是做放数,再提高利息转借给其他中小企,借此图利。早前盛行国企搞的所谓信托公司,就是「经营」这类左手交右手的转贷公司,她们用5、6厘利息向银行贷款,然后用10厘以上利息,借给有需要的中小企,赚取巨额息差。中小企要负担沉重的利息开支,但又投诉无门。
第二,阿爷近年政策收效有限。央行出招放水,其中一招是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意思是银行不用保留较多现金,可以借出更多的钱。为了要银行多放贷予中小企业,阿爷会搞「定向降准」,规定钱要借给中小企,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政策的收效有限。
疫情严峻 内银多赚
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严峻,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冲击,中小企叫苦连天,但看今年首季,内地银行业净利润有7102亿元,按年增长5.6%,令到各行各业更为气愤,问为甚么大家生意大幅倒退,银行却能够躺着赚钱?其实这段时期银行赚到较多的钱,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生息资产增长较快,正是因为新冠疫情爆发,阿爷鼓励银行以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增加信贷投放。上月银行贷款共10.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58万亿元;另外银行亦增持国债、地方债和企业债,银行债券余额较年初增加3.77万亿元,按年增长14.3%。虽然银行净息差收窄至2.1厘,较2019年末下降10个基点,但银行利润增加主要来自贷款、债券等生息资产规模的增长。简而言之,因为要抗疫,阿爷要银行多放贷,令银行赚多了钱。
第二,利息收入和风险暴露出现时间差。银行增加放贷,利息收入即时入帐,但在经济环境较差的时候增加放贷,会增加风险,因为会有部份借钱的人会还不了款,银行需要拨备或变成坏帐。这些风险不会在即时业绩中见到,要到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才会显现,当中出现一定的时间差。
第三,管理成本下降。内银的管理成本,本来已较发达经济体的银行低,2019年末,中国银行成本收入比率是31.7%,大部份国际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是50%。新冠疫情出现,银行更大幅压低各项开支,令到今年首季成本收入比下降6个百分点至25.7%,因为种种原因,银行业在疫情当下还多赚了钱,自然加大阿爷要迫使银行让利支持实体经济的压力。
究竟阿爷要银行业让利1.5万亿元,会对内银业绩有何影响?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相关政策之余,亦提到银行盈利增长要控制在10%之内。这个说法就令盈利增长10%以上的内银如招行股价,受到较大压力,反弹亦乏力,上周五很多大型银行都反弹约1.5%,但招行只弹0.6%。
我觉得用10%划线估计影响的分析,有点脱离现实。实情是所有银行都会受到影响,由于巨型国有银行要更严格执行中央的政策指令,对她们的影响反而会更大。我留意到中金在中央宣布要银行让利之前的一份报告,中金警告内银将持续面对息差收窄和不良贷款增加的挑战,并把内银营收增长下调至6%,盈利增长下调至3%。
中金看好业务转型较好的中型商业银行,包括招行 、光大银行(6818)和邮储行(1658)。 未知中金报告有否计入银行让利政策影响,当让利政策推出之后,就算只对银行业下半年有影响,内银全年盈利增长可能降至3%以下。
内银股长期是股价低迷类别,以建行为例,市盈率只有5.3倍,息率5.7厘,息率这样高,主要是股价停滞不前所致。如果其股价升一倍,市盈率变成10.6倍,息率就只有2.9厘,所以息高只因价低。内银股低迷,除了外国券商不看好中国银行业,另一原因投资是觉得内银进取程度不够,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券商比较看好的内银,反而是像招行这类中型商业银行,因为觉得比较进取。
让利政策出台后,部份内地券商看好内银股,认为坏消息兑现,悬剑落地。例如申万宏源证券金融研究团队就认为,6月17日之前,「银行让利」由于方式不清、程度不明,一直以「已知的未知」形式存在,对银行估值造成明显压制;6月17日之后,让利途径和规模均已明确,「银行让利」成为「已知的已知」,对估值的压制效应,预计将大幅弱化。
我就无咁乐观,大市跌了下来,很多股价都变得比较便宜,内银过去最吸引是派5厘高息,但如今派息也不是特别吸引,唯一可以长线看好的是招行,招行现价36.25元,市盈率9倍,息率3.7厘,招行今年低位29.8元,如果阿爷要求内银让利的政策,令到招行再下试33元左右,到时可以开始分段吸纳。现阶段避开内银股会比较稳阵,估计他们会跑输大市。
陆羽仁
金融High Tea
原文刊于《头条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