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君 - 经济的树与林 | 中环High Tea

  今日香港经济是不好?是还可以?还是甚么?

  根据政府在今年5月发表的2025年第一季经济表现报告,今年首季实质本地生产总值按年扩张3.1%,政府预计2025年的经济增长会维持在2%至3%的水平。在今年首季,私人消费开支则继续录得轻微跌幅,按年减1.1%。至于整体失业率则继续处于3.2%的低水平。

  上述数字,再加上今年上半年股市相对畅旺,还有一系列新股排队来港上市,凡此等等都予人有经济开始止跌回升的气象,大家可以安心了。然而,数字是死的,老百姓的生活才是贴心的真相,在经济似有复苏之势,市民的生活质素是否改善了,前景是否都是渐次向好?

  今日香港整体经济情况止跌向好,是否是一个类似下述的情景?是近似一个森林的状况,远看一片大森林,看来仍然健康,甚至看来有蓬勃生机,但走进森林近观林木的情况,有濒临枯死的老树,有初见枯萎的林木,当然也会有新生的幼树新枝。看这个森林,一树死,一树生,整体树群的茂密程度不太差吧!

  若将上述这个自然界的生态现象放进我们身处的经济环境中,有没有参考价值?森林就是我们整体的经济,死去的老树,是已经没有生存力的行业、店舖,枯萎中的树是仍然在挣扎求存的行业、店舖,再生的幼树新枝,就是新兴、具发展潜质的行业。香港经济其实也处于这种境况,老店要结业,一些旧经济撑不下去被淘汰,但也有新经济、新公司、新店舖开业,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定律难道不合理?为甚么还有人要抱怨政府办事不力、经济差、生活艰难?无业、失业、工资低的人难道不应努力自我增值,令自己更有竞争力、更有求存的空间?

  适者生存的确是大道理,但社会上每一个家庭的生计,都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而不是一堆经济数据。有公司倒闭,有公司开张;有人失业,有人继续开工或觅得新差事;有增有减,香港的整体情况就应该不算太差。但失业的人,包括很多拿不到政府救济、生活艰难、还要供楼的中产人士,还有公司倒闭、甚至可能债务缠身的东主,他们的困境我们是否不应冷对待?政府在努力搞好经济时,是否也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这些人的处境,让这些集体感受成为鞭策官员们做得更好的力量?

  经济数据是冷数字,老百姓的生活才是真相。只看林而不看树的经济评估、社会评估,是否就是对民间疾苦的冷漠?这种冷漠若变成固态,官民之间的距离是否也就会越走越远了?

黄丽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