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慢性疾病年轻化 以科技改善治疗 | 社论

  救援生命,争分夺秒,稍有延误,结果大不同。医管局近日表示有意在全港医院设立急性中风通报系统,以伊利沙伯医院和联合医院的现行机制为蓝本,在7月左右选定一、两间医院试行,再陆续扩至其他医院。按上述两院经验,机制可缩短时间,争取最佳治疗成效,对本港中风年轻化的趋势可起保护之用。

  中风发生的机率与高血压息息相关,惟甚少在引起并发症前会有明显症状。据衞生署统计,这种「隐形杀手」潜伏在本港接近3成,由15至84岁非住院人士,65岁或以上人口更有一半以上患有,但多达4成人在身体检查才发现问题,且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因此,急性中风通报系统是从治疗着手的进步,但当局也要从科研发现吸取新知识,提升预防效能,双管齐下。

  例如,美国近年有「降血压针」处于试验阶段,取代现时以口服为主的药物,一针效用可维持半年,减低病人忘记用药的影响,如效果良好,当局须紧跟发展形势,尽早入本港,惠及病人。另有研究指心跳频率和高血压关系密切,若能管控前者,就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了更好控病,当局必须了解最新医学发现,更精准为病人施药,减少危险病况出现,时刻以最先进科研去预防和治疗疾病,才能保障市民的健康。

辛正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