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帮「难民」来港是一盘生意 | 巴士的点评
香港财赤严重,其中一个削赤的考虑方向,就是进一步减少「难民」的负担。
「假难民」问题长期困扰香港。《星岛日报》最近做了一个追踪报道,显示自2014年起10个财政年度,本港用于免遣返声请人(申请政治庇护的难民)的开支,便接近100亿元,等于每年平均开支10亿元,数字惊人。
如果将数字再进一步研究,在本港自2014年实施统一审核机制至到去年,共接获27754宗难民免遣返声请,政府已就其中26332宗作出决定,当中只有350多宗获得确立是真难民,只占总数约1%。
至于政府近100亿元开支中,过去10年,就用了30亿元作审核声请和处理有关上诉的支出,当声请人一旦裁定免遣返声请不获确立,便会千方百计寻求上诉或是覆核。过去10年就有26535人提出上诉,另外有17771人提出司法覆核。政府用于声请人的公费法援开支,高达12.4亿元。另外,同期人道援助的支出53.6亿元,用于遣返的支出2.5亿元。
其实难民声请并不是甚么人道事业,而是一盘生意。过去香港有几间外资律师行,是专门做这个生意的,他们并提供一条龙服务。他们和一些人口众多、偷渡者亦多的国家的非法集团有联系,由那些集团在当地招募想偷渡的人,要他们付出数万港元的费用,最后这些偷渡者就买机票上机,而当地的非法集团就事先将名单交给香港的人权律师行,人权律师行不需要等飞机到埗,就事先将打算提出难民申请的偷渡者名单,交予入境处。
那些偷渡者即使无合法签证,或是以旅游身份来港,都可以马上进入审核程序,先交由政府查核他们的难民身份,如果被判定并非为难民,他们大部分会提出上诉,上诉不成会再申请司法覆核,这样一般就会搞上多年,期间的吃住开支完全由政府负责。那些人权律师,就协助偷渡者申请司法覆核,并且代表他们出庭,再赚一笔。
假难民亦会拿到「行街纸」,在街外自由活动,很多人就会非法打工。我们在街上见到很多南亚裔的非法工人,主要就是源自这个入境途径。
另外,香港有不少慈善机构提供食物银行,给低收入人士领取食物。有朋友就亲眼见过,那些「难民」向食物银行领取食物之后,在银行外已经有人集团式向他们收购。
特区政府近年开始堵塞漏洞,例如在2021年就修改《入境条例》,容许保安局局长可赋权入境处处长,「指示某运输工具可或不可运载某乘客」,从源头阻截这些假难民入境。修例之后初步取得成效,但是当时西方媒体就大力批评香港的政策,例如英国的《BBC》就撰文指,「香港政府修改《入境条例》限制出入境引发忧虑」。
英美这些国家其实严重双重标准,例如英国为了阻止难民入境,曾经一度研究将难民送往卢旺达。而如今美国特朗普上台,更加大量抓捕非法移民,不会作出任何难民甄别,就将他们遣返原居地。
香港因为有终审法院的案例,那些难民声请者人在香港后,由于有《人权条例》和《基本法》的保障,政府就要做「高度公平」的审查。现时政府可以做的是,如何有效大幅减少积压的司法覆核许可申请,和大力加快遣返的进度。对那些人权律师而言,这是一盘生意,虽然规模已经大减。但对香港而言,这就是一个沉重负担。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
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