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宗教旅游底蕴深厚 展现共融都会氛围 | 社论

  去年12月政府公布《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提出发展宗教旅游,即在不影响宗教活动下,有限度开放宗教场所作为观光景点,以丰富城市漫步路线。本港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开埠之后中西文化交汇共融的发展,成就当下深厚的宗教底蕴和不同的建筑特点,部分场所更早已吸引追求深度游的居民和游客,未来发展潜力不少。

  本港跨种族的人口结构一直和谐共处,彼此尊重差异的宗教文化。主流华人参拜的传统寺庙,如黄大仙祠、志莲净苑、文武庙等,除了保留不同派系的信仰与习俗,亦见旅客慕名而来,而慈山寺、天坛大佛等地方,更已成为旅游必到景点。未来当局如将林村天后庙、南涌天后宫、沙田车公庙等更多景点纳入旅游路线导览,结合庆典节诞活动,相信定能推广庙宇文化。

  不过更能见证本港宗教共融的特点,是屹立于闹市的少数族裔宗教场所,如半山些利街和尖沙咀弥敦道的清真寺、中环罗便臣道犹太教教堂,甚或铜锣湾礼顿道和黄泥涌道的拜火教场所等,这些建筑物不但部分有逾百年历史,更有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的文化遗产保护奖,大有来头和历史。因此发展宗教文化旅游,就是展现香港难能可贵的宗教共融,亦即国际大都会的应有典范。

辛正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