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君 - 民情反映几多幸福感 | 中环High Tea

  特首李家超将于下月中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主题在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三大方面。为求《施政报告》能够与「民所急」对接,特首在过去2个月举行了一系列咨询会,收集的意见相信很多元化。除了咨询会外,特首还有其他的资料可参考,以确保《施政报告》的建议能够真正针对民情作出定案。

  香港民情今天走向如何?民调也许能说明一二。本周初,香港民意研究所发布了一项最新的社会状况评价调查,所得结果值得政府参考。

  根据这项于今个月进行的民调显示,市民对现时政治状况、民生状况及经济状况的评价,并不理想。民生方面和经济方面的满意净值分别为负27和负48个百分点,均创2022年中以来的新低,至于政治方面的满意净值则为负3个百分点,情况虽然胜过民生、经济方面,但也是一个负值。这些最新数据反映的是民意带有相当的负面情绪,市民难言有幸福感。

  经济下滑,市民心中或有不见出路的想法,因此现时经济状况不满意率高达六成七,满意率只有一成九,四成八的满意率负值,比起去年7月的数值倍增,反映的是市民的信心大跌。

  政府要拼经济,绝对正确,但要挽回市民信任,《施政报告》除了要提出政策方向之外,也必须提出具体的措施。市民对经济前景没有信心,是因为大家评估不到政府提出的政策可以带来甚么实质的经济效益,以令低迷的市况能够翻身,达到利民的目标。

  举例说,前些时候大家热论的熊猫经济,如果真是实质可行的话,有实质的经济规划吗?有经济效益的评估吗?有数字吗?有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吗?这些问题若有答案与市民分享,市民会更安心政府确实抓住了发展机遇去处理经济问题,大家的信心指标相信必会提升。

  经济与民生息息相关,经济满意率的负值停留在高位数,民生满意率只会随其轨迹波动,负数值相信只会继续上升。在经济、民生层面上市民若不能感受到幸福感,是滋生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政府要针对问题、切实解决问题,才是让社会能够繁荣稳定的上策。

黄丽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