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 - 供应不足楼价照跌 | 政政经经

日前我提出过一个问题:公营房屋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这里指的「公营房屋」,不但是公屋,还包括了居屋,总之它们都是质素比一般房屋低劣的「劣质商品」(inferior goods),不但是政府的财政负担,还有很高的社会成本,例如人们为了符合申请资格,不肯努力工作。

  这是很基本的理论,差不多是常识了,但是政府负责房屋政策的官员却很少懂得。总之,自从麦理浩的「10年建屋计划」大成功之后,大家照办煮碗,认为公营房屋比例越高越好,最好是像新加坡,8成是组屋,只有2成是私楼。

星组屋多拉远贫富悬殊

  这政策有一个好处,就是既可满足人民的居住需要,而且可以保住楼价,也即是保住中产阶级和有钱人的财富。但这当然也有缺点,就是资产价格上升,会拉远贫富悬殊,这就是这些年来,新加坡所面对的处境。

  不过最坏的政策当然是香港,因为在这20多年,无论是私楼还是公营房屋,都是供应不足,更有甚者,是经济定律:纵是永远供应不足,也有牛熊,楼价终究还是会下跌。

周显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