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建熟食中心 活化大排档 | 社论
政府推动「无处不旅游」,以符合全球「深度游」的兴起,其中一个旅客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体验香港人的生活,而吃是重要一环,可惜曾经流行一时的大排档,近年趋向没落,令到市民少了好去处,游客也无法体验其中乐趣。如何活化大排档文化,不单止是保存本地饮食文化,也可以建立特色的旅游基建,推动旅游业发展。
「大排档」文化自7、80年代兴起,深受港人及游客欢迎。但在政府发牌规管下,加上连锁饮食集团霸占市场、市道又低迷,不少食肆结业,「大排档」和「冬菇亭」也难以生存。根据政府统计数字,过去3年,固定摊位(熟食或小食)小贩牌照总数由2021年底的97个,持续下跌至2023年底的79个。当中,街头持牌熟食摊位(大排档)跌幅逾2成,由2021年底的22个跌至2023年底的17个。
大排档卖少见少,在于持牌人大多上了年纪,一旦退休,无人承接,牌照难以承传,加上衞生、环保等修例管制,合适地方又少,即使有人想经营,亦要经过重重审批,批出新牌的难度极高,还要顾及社区市民的反应。
要活化大排档,可参考外地,例如新加坡,当地打造多个大型熟食中心,如出名的牛车水大厦熟食中心、旧机场路熟食中心等,都办得有声有色。政府应制订政策,透过活化街市,建立熟食中心,推动室内大排档文化,为饮食业提供新出路,也为「无处不旅游」添加新元素。
辛正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