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真正挑战是要维持住宅供应|巴士的点评

政府公布今个财政年度最后一季卖地计划,出人意料地本季不会再推售住宅和商业用地,只推出1幅元朗工业用地。

政府停止推住宅地固然因为巿道不佳,政府之前推出的6幅地皮流标,显示住宅地皮市场的承接力较差,即使强行推地亦很可能无承接。

政府今年卖出的住宅地远低于预期,令人关注5年之后住宅供应是否会减少。

据发展局局长宁汉豪解释,综合本季有8个私人重建及补地价项目,加上房协同意接手的油柑头港人首置项目,合共可提供11530伙,接近全年提供12900个住宅单位的供应目标。

其实单从政府提供的数字,今年的住宅供应已经比目标少了1370个单位,未来又会如何呢?由于利息仍然高企,预计今年至少在上半年,发展商在投地和补地价方面仍然会窒手,政府需要思考应对。

发展商不投地,很容易被指为合谋压价,但发展商就投诉市道不佳,建筑费高达5000元、甚至6000元一呎,以新界楼为例,如果地价成本超过2000元一呎,再加上现在较高的财务开支,到卖楼的时候,可能卖到10000元一呎都无钱可赚。但10000元一呎以上的楼能否去货存疑,所以并不积极投地。

政府回应方法只有两种,第一,任由市场自决。过去的政府比较市场主导,造成供应的重大瓶颈,推升楼价。这些问题只会不断重演。

第二,政府介入。如今发展商不投地,等如发展商对未来楼价不看好,或无能力看好,不愿意承担风险。如果政府不肯降低补地价,等如对未来楼价有信心,何不自行发展。去年8月,政府推出在油柑头的「港人首次置业」项目,因为只接获一份低价标书而流标,最终政府请房协承接发展。虽然油柑头地皮是「港人首置」项目,但是其他地皮是否都可以考虑让房协承接?这是一个左袋和右袋的问题,房协付出政府要求的地价,几年之后售出的单位即使蚀本,政府至少也赚了现在卖地收入的流动性。至于房协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拨付之外,亦可以发零售债支持,例如像机管局那样发4厘多利息的零售债券,估计都会有市民承接,集资发展。

总而言之,政府因巿道不佳,拍卖土地不顺,暂时不推住宅地可以理解,但造地不能停,往后卖地亦不能停,如果私人发展商不买,可以由房协这些机构来接手做,这就可以维持到未来一定的住宅供应。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卢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