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雄 - 「一带一路」不成功 哪来美欧的翻版?|巴士的点评
「一带一路」的概念,的确是一个「借旧立新」的创意。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它改变了世界,也展示了一条有异于西方模式的发展之路。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忙于战后重建,美国全面取代英国,重写国际秩序,成为世界霸主。那时开始,大批西方国家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寻求新发展模式。美国大力推销自己的一套:选举政治加自由巿场,叫新兴国家照抄这个蓝图,就可以去到应许之地。当时美国政治学甚至搞出一个分支,专称「发展学」。
20多年后,敏锐的美国政治学者杭廷顿(Samuel Huntington)已看出问题,他在1968年出版《转变社会的政治秩序》一书,总结照抄西方制度的新兴国家,几乎无一发展成功,经常出现军人干政。因为独立后旧秩序破坏了,新秩序建立不起来,政治失序。杭廷顿的客观分析,被指为否定西方制度,他也被冠以「保守派学者」的称号。
时光流转, 又过了45年,中国就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习近平出任国家主席,同年9月他到访中亚第一大国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在10月于印尼国会演讲时,提出「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构想成形。
「一带一路」的核心是连通亚洲和欧洲的巨大交通网络。表面上是中国把自己多余的基建产能输出,实质上是中国把自己「基建先行」发展模式推广出去。中国的经验是「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穷乡僻壤也可以起厂搞工业,用好廉价劳动力。相反发展中国家照抄西方民主政制加自由巿场,但无路、无桥,何来经济活动?「一带一路」推出之初,西方媒体将其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认为中国无力做到。十年之后,从数据上来看,「一带一路」甚至比美国援欧的「马歇尔计划」有过之而无不及。
截至今年6月,中国与152个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与他们的贸易额从2013年的1万亿美元,增长到2万亿美元。中国对这些国家总共投资了3000多个项目,非金融类投资达到7859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是当地的港口、铁路、桥梁、工业园区。就如老挝一个贫困的内陆国家,一条中老铁路,就把老挝和世界联通。英国BBC认为,「一带一路」开展之处,出乎意料的好;到了后期,出乎意料的糟。因为世界经济的衰退和中美关系恶化,「一带一路」面临很大负面影响。又批评「一带一路」是中国设置的「债务陷阱」。
如果「一带一路」真的这么差,为何美欧争着搞翻版计划?欧盟在2021年年底,推出一套同中国「一带一路」竞争的「全球门户计划」( Global Gateway),号称在今后几年内投入3000亿欧罗,虽然如今只是雷声大雨点很小。而美国在本月的20国集团峰会(G20)宣布和印度、沙特及欧盟建立「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计划」(IMEC),也想制衡中国的「一带一路」。美国总统拜登是急到合约也未谈好,只签了没有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也没有投资金额,就急急公布。
从对手的行为,就反证「一带一路」成功。中国是实打实的提出一个「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带着资金、技术和人才,到全球南方国家,提出另一个发展选项。很多新兴国家,是苦美国霸权久矣。
「巴士的报」是一份网上报纸,让网民随时随地
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卢永雄


















